武底禮先

衛國公衛佰策慚愧地說:“我這個國公被封的有點受之有愧呀!,大唐一統後,我常常思索著,首聖曾說:大勢如滾滾江水東去,勢不可逆!”

“歷史的車輪只會向前走,舊時政令禮法只可借鑑,因時而異,制定適合實時的綱常法紀才是正途!”

“而孔聖在諸國爭霸,互相征伐的時局下,一直推行舊時的《周禮》,而《周禮》乃舊禮法,不是說它不好,但不適應當時的局勢。”

“在那種時局下,提不出合適的政令策略,讓國家沒有足夠耕田來生產糧食,沒有增加人口來組建強大軍隊。”

“卻遊走諸國,讓諸國國君推行《周禮》,法是好好法,孔聖的人格品德無疑是高尚的,與國而言,幾乎沒有實際上的用處。只能多些學問吧了!”

“因為《周禮》既不能富國豐民,也不能強軍衛家。它只會使孔聖一生奔波,甚至窮困潦倒。”

“令天下敬佩的孔聖雖然在實際上沒有重要貢獻於天下,但其思想言行卻代代相傳!”

“因為當時乃至後世的天下人都認可!只能說孔聖生不逢時!而聖人您卻不同,先透過各種政策來富民強國,讓大唐在諸國中獨領風騷。”

“您雖沒有遊走天下,而諸國互相通商,透過天下商賈之口傳於天下人,讓諸國所有臣民都在無意中心向大唐。久而久之,這一切只會使天下人都認為您做什麼都是對的!”

“您背靠諸國中最強盛的大唐,一手握著強大軍隊,一手端著仁德禮儀,用這兩種武器來征伐諸國,我認為大唐一統人族,可謂十拿九穩!”

“只不過衛國公之位,我想推辭而不受,請聖人代表朝廷收回去吧!不然我心裡不踏實,總有種被架到火架上烤的感覺!還請聖人不要為難我!”

賢王王宇飛跟著附和道:“佰策說的對呀!要不先別封賞,等他以後建功了,再封再賞也不遲呀!聖人你看呢?”

衛佰策一臉愧疚地看著自己跟隨了少半生的老主子,嗚咽起來,有著悔恨,有著歉意。

聖人王龍曉拍了一下桌案,看了一下老王爺,和衛國公衛佰策說:“國公爺,不要推辭了,你剛才的言語說明你才能出眾,有真識遠見。我和陛下他們討論過,你功大於過,封賞一事到此為止。”

“不要說了!三日以後,你隨我一起出使道中國。國書已經遞過去了!天色已很晚了,我們明天再議,大家都早點休息吧!我先告辭了!”

翌日早晨,聖人王龍曉帶小墨走在拂曲城的大街上,劉鶴在一旁陪著,後面一隊禁軍跟著。一陣陣春風襲面而來。

聖人王龍曉舒服地眯著眼,對劉鶴說道:“鶴哥,邊城的樹木不少,花兒卻不多呀!你在邊城還習慣嗎?這次我出使諸國,你化身商賈馬上啟程去道中國。”

“到了道中國都城後,你先去帝臨樓看看,瞭解一下情況和收集一下情報,等我到了以後,我們對照一下!在國內收集上來的情報,不一定準確,那樣會影響我的判斷!你準備好就出發,鶴哥一路上小心一點!你去吧!”

等劉鶴走後,聖人王龍曉帶著小墨來到帥府,賢王王宇飛一眾人都在府門口等著。

一眾人來到兩丈長九尺餘寬凹桌沙制地形圖旁,沙制地圖上還插著很多紅色小旗以及幾個藍色小旗。

聖人王龍曉開口道:“你們儘快把這個桌制地圖換掉了,以後這裡是作戰中心指揮所在,地圖要涵蓋所有諸國,不能和另外兩個邊城州城的一樣。”

“出征以後,不要沙制地圖,要一副布制地圖,攜帶方便。今後作戰指令都會從拂曲城向南溪城和涇川城下達,統一指揮。”

“所有邊境軍隊都以我的指令為最高指令,我不在的時候,以各軍主帥為主,與副帥一眾武將謀士商量以後,意見達成一致後再動兵甲,否則不可輕動!”

龍威軍主帥王毅招來一隊軍士,正在拆除桌制地圖,和製圖的相關人員正在交代著……

等拆除完畢了,賢王爺向王龍曉詢問道:“聖人,你出使道中國後,先出未央國,還是魏國,不會直接出使他們主國齊國和楚國吧!”

聖人王龍曉對衛國公衛佰策說:“國公爺,你認為該按什麼順序怎麼出使才最合適呢?”

衛國公衛佰策指著身邊為首的一個謀士說:“聖人,此人是楚國名士,他叫房良禎,去年入大唐,機智無雙,熟兵法知策略,多謀善斷,難得的謀士!不如讓他說說!”

等聖人王龍曉點了點頭,房良禎望了一下衛國公,說出了自己的見解:“聖人,我認為先道中國,再去齊國,最後去楚國。”

“等大國出使完後,先去魏國楚國附屬國),而後去未央國齊國附屬國),再一個回馬槍到道中國,所有出使完畢後,再回拂曲城。”

“原因有二,其一:不出使主國,不能因為路近就去附屬國,不符合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