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利實施

濱國領地大概有大唐領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人口只有五百多萬,不及大唐的六分之一。四個郡二十幾個縣,典型的地廣人稀。

因諸國亂戰、蠻族入侵,積貧積弱。如今一半的領地遇到大旱,百姓生存難以為繼。濱國王廷愁容不減,整天手忙腳亂。

濱國國王王琦把聖旨上的推恩令看了又看,其向王誠詢問:“王使節,你應該知道本王乃是一脈單傳,這個推恩令,就沒必須實施了吧!”

“按你和當今陛下的關係,你應該叫我一聲皇叔吧。沒必要藏著掖著,本王已年近古稀,再把濱國分裂,如何面對泉下的祖輩!說說陛下的意吧。”

“王叔,如今濱國的國情如何?百姓生計如何?您比我更清楚吧。我就明說了,濱國的制度、文化、貨幣都與大唐不盡相同。”

“附屬國和大唐的邊境還駐紮重兵,加劇內耗。大唐和濱國,國內都內外交困,朝廷文武都緊衣縮食,可想百姓之難之苦。”

“推出推恩令和國策,就是要改變著大唐、濱國的困局。”王誠面帶恭敬地解釋道,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

王誠接著說:“皇叔,濱國本就是大唐的一部分,大唐皇族也是一家。推恩令是要改附屬國為州郡,便於實施國策,強國富民,壯大大唐。”

“一統大唐全境,是時勢所迫,也是天下大勢。等大唐強盛了,打敗齊楚,一統人族。讓天下盡歸大唐才是最終目的。”

“說的好!實施國策,本王不反對!改附屬國為州郡,這個不行,分封乃祖制,斷不可更改!國策本王派文武相關大臣陪著你一起實施,此事完了你就回唐都吧!”國王斬釘截鐵的說。

王誠有些無語:“王叔,附屬國不改為州郡。統一文字、統一制度、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就很難實施,邊境上重兵也不撤回。只實施國策,也是杯水車薪,改變不了時局!”。

“撤兵也可以,就是推恩令不行,不必再言!王使節一路車馬勞頓,你先回驛館休息吧,本王和大臣也商議一下。”濱國國王王琦鹽油不進的回答道。王誠躬身施禮退走。

濱國國王王琦:“諸位愛卿,關於推恩令和大唐國策,大家都議一議吧!”

殿下文武大臣都在積極地討論著,不斷的有大臣進言,大部分的文武大臣都和濱國國王王琦唱起反調,只有一小部分支援濱國國王王琦,也惹得老國王王琦勃然大怒,怒目圓睜。

“要你們有什麼用!不要再說!退朝!”濱國國王王琦大發雷霆地喊道。

月如鉤,勾動著濱國所有人的心絃。夜微涼,安撫著所有人那顆燥熱難安的心。一陣微風拂過,拂平了所有苦難人臉上皺起的眉頭。讓大家能在亂世困苦的夜裡安然入眠。

在皇宮後宮慈寧宮中,王妃董氏在雕龍刻鳳玉案後坐著,一頭白絲用蝴蝶步搖淺淺倌起,額間一夜明珠雕成的紫蝶。

身穿淡黃絲綢衣,繡著雅緻竹葉花紋的紅色滾邊,一臉慈祥地看著小玉蘭楠木桌後的王誠。

王妃董氏暖人心扉的聲音:“誠兒,你說的我都懂,都是一家人。陛下也是為國為民的好皇帝,家和萬事興。”

“聽說你兒子還是一個小聖人喲,有時間我要見見,到底是個什麼模樣。我一會兒勸勸大王。你放心吧。”

“王妃,先不要急著勸大王,等我和王子王弼時聊過以後,我們一起勸,那樣把握更大些。”王誠臉帶恭順,暖聲和氣地說。

王誠和王妃董氏閒聊著,王妃董氏時不時發出大笑聲,不斷詢問著什麼,王誠也不緊不慢的回答著。

王妃董氏還不斷勸王誠喝酒,旁邊站著一個身著粉色的宮服,衣服上繡著一枝含苞待放的桃花的靚麗宮女,不斷給王誠添酒......

翌日,太陽像個大火球,火辣辣地照射著大地,綠樹濃蔭的大街上,一陣暖風颳過,讓過往的行人能感到那麼一絲絲涼意。王子府外兩個士兵有些無精打采地在府門口站崗。

王誠走到府門前,拱手施禮,和聲細語道:“大唐御史大夫王誠拜訪王子,還請通報。”

一名侍衛回道:“大人,你稍等,我這就去稟報!”,轉身進府而去......

“王子,你認為推恩令是否可以順利實施,此乃大唐建朝以來最難時最重要的改制,關係大唐國運。大唐盛,人族興,天下興!”王誠誠信地道。

王子王弼時,一身玄色衣裳,精細的滾邊刺繡,那衣袂彷彿能夠無風自動,給他偏偏增了幾分神采。

王弼時端起酒杯向王誠舉起,飲完以後:“誠弟,道理我都明白,父王同意了嗎?他不點頭,我支援大唐也沒用。要是母后同意,還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