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改制

卯時初刻,天色灰濛濛,微風拂過。街道上,一隊侍衛騎著火龍駒,為首的一位士兵舉著火把,在前面開道,王誠騎著紫電火龍在前往皇宮的方向,一隊一隊的上朝大臣。前赴後繼,絡繹不絕!

大唐皇宮朝事殿中,武威陛下坐在龍座上,看著殿下群臣,清了清嗓子,字正腔圓道:“據聖人之言,和昨日朝議以及朕的考量,現頒佈幾條國策。”

武威陛下抬一下手,吳公公把聖旨開啟,聲音陰柔響亮,傳滿整個大殿:“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國策一,鼓勵生育,多生多獎,生兩子,獎十擔糧食、五十貫錢,生三子,獎二十擔糧食、壹佰貫錢,以此類推。”

“國策二,開墾荒地,農民開荒,開墾幾何田地,這幾何田地都是農民自己的,登記到冊,各級官府必須落實到位。”

“國策三,治理河流,修築壩堤,開河修渠,灌溉農田,朝廷出錢糧以僱百姓。”

“國策四,在郡縣村之間,修官道,以便交通。國策五,州郡,原由郡守主軍政,取消郡守之職,改為刺史主政事、司馬主軍事。”

“國策六,增強軍隊,加固城防,修築工事。根據州郡大小,定軍隊數量。多餘的軍隊按比例,一部調回京都,鞏固國都防衛,一部開赴邊境的幾個邊關要塞,以利國家安穩。由軍調處根據州郡情況,落實實施國。”

“策七,興科舉,有三年一考變成一年一考。為江山社稷,選拔人才,培養朝廷棟樑。欽此!”

武威陛下神色自若的說:“諸位愛卿,大家議一議吧。”

殿下面的文武大臣討論著,因為事關重大,有的人不斷點頭,感覺國策不錯,有的人微搖著頭,覺得國策難以實施,有的人微閉著雙眼,靜靜思量著,不知道的,還以為睡著了。

殿上,武威陛下吃著糕點,喝著茶,沉沉穩穩地看著殿下面的文武大臣,就看著他們。此時討論聲漸漸變小,等著他們發言。

右側首位的驃騎大將軍王錚閉著眼,其腦袋一晃一晃的。

“王弟,你對國策有什麼看法和想法?不妨說說。”武威陛下王輝盟忽然開口。

驃騎大將軍王錚身體一頓,聲如洪鐘道:“出自小聖人之言,肯定錯不了,我只會帶兵打仗,不懂政令國策。”

“陛下,你這不是對牛彈琴嗎?雖然聽不太懂,不過覺得蠻不錯的。哈哈哈!”

宰相李道爾回應:“此國策,田制安民、開科取士、調派軍隊、興修水利,都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此策,興國安邦!”,說完回列。

很多的文武大臣紛紛進言,都表示此策可行,工部尚書鄭社說:“以我國目前的國力和災情現狀,國策中個別條例,週期長,實施難度大。”。

有的大臣出列進言提問,有的大臣也出列回答措施和辦法......

武威陛下處之泰然,穩如泰山。等大殿中沒有上諫者了,安靜了下來。

陛下鎮定自若地開言:“國策已下旨,斷不更改!張榜佈告,下達各郡縣衙門,照此執行!各部敲定細節,上報朕知!朕同意後定官文,再下放州縣。”

武威陛下接著說:“對於附屬國的各種困擾,小聖人提出推恩令。朕與宰相李道爾、驃騎大將軍王錚、御史大夫王誠已經討論過了,認為推恩令可行,讓王誠細說推恩令!”

“是,陛下!推恩令的具體內容,因為所有附屬國的國王都是大唐皇族,原本所有附屬國國王的土地,只能由一人來繼承,這個人選便是附屬國國王的嫡長子。”

“推恩令,就是把以前的政策改了,只要是附屬國國王的孩子,不管是嫡還是庶,都同樣可以獲得王國的一部分土地。”

“在此基礎上,對原本已經分割過的土地,還能再次分割,到地盡為止。到時國將不國,便於政令實施,制度推行。最終目的是改附屬國為大唐州縣。”

“大唐乃主國,附屬國乃是大唐建國分封出領土。隨著朝代的更迭,然大唐和附屬國的政令、制度、文化都互不相同。”

“雖然名義上附屬國聽從大唐朝廷,還是各種矛盾不斷,邊境摩擦不斷,都在邊境佈防重兵,徒增消耗。一統大唐,勢在必行!”

“為大唐的江山社稷、萬民福祉,對附屬國實施推恩令。強國富民,開創大唐盛世。統一人族的萬世功業也觸手可及!”王誠興奮地給大唐文武大臣畫下一片波瀾壯闊的藍圖。

殿下文武大臣聽得激動萬分,腦中浮現出一片幅員遼闊、如詩如畫、如夢似幻、國富民強、太平盛世的人族大一統的大好山河。一幅美好畫卷!

殿中議論紛紛,所有文武大臣都慷慨激昂、心潮澎湃的大聲討論著,人聲鼎沸、沸沸揚揚,那裡還有昨天朝議時的滿臉愁容、愁眉不展、憂心如焚......

武威陛下喜出望外,慷鏘有力地喊:“濱國大唐附屬國)國王王琦、邊衛國大唐附屬國)國王王宇飛,來京見駕!旨意即刻下達!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