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名叫崔弘度。

其經歷與楊素相似,其人勇猛善戰,在隋朝建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跟楊素同期拜上柱國。卻因一次在平叛時未及時殺掉叛軍首領,致使當時的丞相楊堅,後來的隋文帝被叛軍痛罵,所以爵位比楊素要低一等。

本來崔弘度與楊素的官階相同,年紀又大,遇事楊素都在崔弘度之下。可偏偏因為這事,崔弘度爵位比楊素低。

更氣人的是,不久後隋文帝又安排楊素成了崔弘度的上級領導。

所以崔弘度一直不服氣,經常頂撞楊素,不聽楊素的指揮。

但楊素反而寬容忍耐崔弘度,從來不和他一般計較。楊素甚至對別人說,他很欣賞崔弘度的忠誠老實。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崔弘度不僅自己忠誠老實,還經常告誡部下:“人要忠誠老實,不能騙人。”

部下每次都連連點頭。後來一次吃鱉,旁邊有八九個小吏伺候。崔弘度便想借機考驗他們是否真的忠誠老實。

他挨個問這八九個小吏:“鱉的味道鮮美嗎?”

屬下們怕他都說:“鱉的味道很鮮美。”

崔弘度勃然大怒:“奴才怎敢騙我!你們並未吃鱉,怎知它味道鮮美?可見爾等欺詐成性,每人重打八十大板!”

因為這事,僚屬、百工們見了他,沒有不嚇得流汗,對他不敢有絲毫隱瞞欺騙。

從此,崔弘度的酷吏名聲便傳開了。

民間甚至有個順口溜,“寧飲三升酢zuo),不見崔弘度。”

“酢”就是醋,意思就是老百姓寧可喝三升醋,也不願意見崔弘度。由此可見,老百姓有多怕他。

崔弘度到了後梁地盤後,不僅待屬下嚴厲,對老百姓也一視同仁,動輒非打即罰。

後梁作為隋朝的傀儡政權,統治一直比較寬鬆,老百姓自由散漫慣了,如何受得了他這般殘酷的管理?

這時後梁宣帝的曾孫,蕭銑站了出來,說在崔弘度的管轄下沒有活路,不如投降江南的陳朝。

蕭銑打著後梁宣帝的旗號,一呼百應,原後梁屬地上的江陵百姓十萬多人就此踏上逃亡之路。

好在崔弘度帶來計程車兵不多,無法攔住十萬老百姓的逃亡,更何況還有陳朝的接應。

陳後主好大喜功,一看有這麼多人投奔自己,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是有道明君,萬方來朝。隨後在陳後主的指揮下,陳朝派出舟船,將江陵的十萬多人接了過來。

隋文帝本來就要討伐陳朝,一直愁著找不到藉口,現在正好師出有名。

開皇八年三月,隋文帝下詔,歷數陳後主二十條罪行,告訴陳朝,大隋要弔民伐罪。這等於是向陳朝下了宣戰書。

但隋文帝並沒有馬上開戰,而是將詔書印發了三十萬分,派間諜秘密送到江南的陳朝散發,以爭取人心。

開皇八年十月,隋朝正式發動攻陳戰爭。

隋文帝總共調集了五十一萬多人的兵力,如同楊安當初給出的建議,將這些兵力分成三路,分別負責長江上游、中游、下游的作戰。

第一路由太子少師兼信州府總管楊安擔任行軍元帥,下設兩路大軍,負責上游作戰,重點突破三峽的峽口。

第二路由隋文帝的三兒子秦王楊俊擔任行軍元帥,下設三路大軍,負責長江中游作戰,駐紮在漢口,意圖渡江攻打陳朝的武昌。

第三路由隋文帝的二兒子晉王楊廣擔任行軍元帥,下設四路大軍,負責長江下游作戰,重點攻打陳朝的首都健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

在三路大軍中,長江上游和中游的軍隊是策應部隊,任務是吸引陳朝視線、牽制敵人兵力,而下游的軍隊才是主力部隊,任務是直搗黃龍,佔領陳朝的首都,宣佈陳朝的滅亡。

楊安接下皇上的聖旨後,跪在地上連忙謝恩。他深知,除了他自己帶領的這一路大軍,另外兩路都是皇子任行軍元帥。

他楊安何德何能敢與皇子平起平坐?只不過隋文帝認為太子作為儲君,理應坐鎮大興城。而他作為東宮一員,代表太子建功立業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