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中,曾經有兩位正直的東宮官員,間接批評過太子楊勇。

一位是歷史上著名的“太子殺手”李綱,因為太子左庶子唐令則為太子彈琵琶,唱《媚娘曲》,李綱批評唐令則不該,唱淫靡歌曲帶壞太子。

另一位是年紀較大的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柳肅,第一次是太子找占卜師,占卜是否太子位不穩,被柳肅知道,指出太子不該,會讓隋文帝猜忌太子盼著自己早死。

第二次是東宮左衛率長史夏侯福,與太子在宮內嬉戲打鬧,並放聲大笑,被柳肅撞見,指責那名官員不分尊卑,要交給執法處的人處理。

可兩位正直官員批評過後的效果是什麼?

太子不但沒有改正缺點,反而對他們日漸疏遠。

這也是為什麼楊安制定第一個戰略方針:贏得太子的信任。

只有贏得太子的信任,太子才有可能認為你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他好,才有可能接受你的批評和建議。

如果你不能讓太子認識到你是站在他那邊,那麼他很可能認為你站在他的對立面。

站在對立面的都是些什麼人?敵人。

正常人會聽敵人的話嗎?當然不會。太子作為一國儲君,更不會。

這就如同後世學生和家長之間的矛盾,如果家長只是一味的講大道理,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甚至動輒指責,非打即罵,能不能教育好孩子?

當然不能。雖然古語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棍棒底下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作為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那會讓孩子認為,你只知道站在家長的立場看問題,用家長的權威來壓人。

而用家長的權威來壓孩子,等於讓自己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後果就是:孩子對家長的話要麼是聽而不聞,要麼是激烈反抗,甚至跟家長對著幹。

尤其是在孩子的幾個逆反年齡階段,表現得更加明顯。

但如果家長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有同理心,那麼教育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就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本來就很不開心。

不懂怎麼教育孩子的家長,會指責孩子,劈頭蓋臉一頓羞辱,一頓罵甚至一頓打,孩子會怎麼想?

首先是會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反感上學。

其次,很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不就是一場考試沒考好嘛,作為父母你們如此對我?下次我考得更差,氣死你們!

而懂教育的家中,富有同理心,善於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看到孩子本來心情就不好,會迎上去安慰孩子:我有過和你一樣的經歷,因為沒考好心裡難受,但是沒關係,我們下次再努力一點,爭取進步一點點。

這樣效果會好得多,孩子會認為父母是站在他那一邊的,也因為受到了父母的鼓勵,在以後的學習中,他會更加努力。

而隋文帝對太子楊勇的教育,跟多數家長一樣,簡單粗暴。

隋朝建立的同時,楊勇便被立為太子。

建國之初,在隋文帝的統治下,政治清明、社會蓬勃發展,大隋朝在短短几年內,經濟飛躍發展,國家很快富裕起來。

楊勇作為儲君,生活在這樣物質豐富的環境裡,難免追求高品質的生活。

但隋文帝是個非常節儉的人,即使當了皇帝后,也保持本色。

楊勇的鋪張奢侈,和他老爸的艱苦樸素背道而馳,兩人的理念難免產生碰撞衝突。

有一次,楊勇別出心裁要用金銀去裝飾一副鎧甲,隋文帝知道後可氣壞了!板起面孔把太子給訓了一頓,說“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久長者。”你是儲君,應當特別注意節儉,以後才能當個好皇帝。

而且隋文帝還賞給楊勇自己用過的一把舊刀和自己當年常吃的一盒醬,用意是提醒太子要向為父學習,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

太子楊勇面對皇帝老爸的訓斥,是什麼反應?只能是唯唯諾諾的接過老爸賞的舊刀和一盒過期的醬。

可是他對皇帝老爸的話聽進去了沒有?奢侈的毛病改了沒有?

都沒有!

為什麼皇帝老爸的訓話都沒有效果?

因為方式方法不恰當,直白說,就是過於簡單粗暴。

因為隋文帝給太子楊勇的感覺,是站在對立面來訓話的。就算隋文帝說得再怎麼對,是個人也會本能的產生抗拒。

後果就是不起絲毫正面效果,甚至讓太子反感,與皇帝老爸的期待背向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