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君問歸期(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92章·君問歸期
戰亂平定後的第十日,商道重開。
自大漠深處翻山越嶺而來的商隊踏著煙塵碎石,駝鈴馬蹄不絕於耳,寧朔城新研製的火炮在炮彈口塞上了碎布銅錢,引線一燃,炸開在空中,引得孩童們爭相搶奪。
秋風獵獵,北境不到十月就會迎來冰雪漫天,商隊還能走上一個月,差不多正好夠東海港口開船。
行商過客都已換上羊皮衣,只在午時太陽當頭才會解下衣裳裹在腰間。
李不虞戰甲外面的披風換上樸素低調的那種,謝端帶來的新披風雖也沒什麼紋樣,顏色素淨,但在戈壁灘軍漢堆裡還是太過紮眼。
他和方長風他們一道在寧朔城的城門上看著重啟商道的儀式,待風雪至,都護院也會被召回京都述職。
方長風迎著朝陽站立,看著絡繹不絕的商隊和重新恢複熱鬧繁華的寧朔市集,笑得很是高興:“若有機會,定要求去看一看東海的狀況,如晦來信,說了不少東海的商道和港口,還附了一張手繪的港口輿圖,瞧著很是氣派威武,據說一艘商船便能承載十支中等商隊的貨物和人手。”
“舅舅年前就要回京都述職,東海距京都不過幾日快馬的路程,自然是能去的。”
方長風笑得眉眼彎彎:“是啊,這商道實在是造福萬民,商道所至,商鋪、客棧、茶棚都跟著聚集,商道帶來的貨物讓百姓們得以安身立命,聚集生活。往後,莫說是北境和東海,便是江南的絲綢和茶葉,北夏的牛羊和藥材都能過南北往來,生生不息。”
三日後,李不虞又與都護院眾人前往哲沁觀禮,烏恩與謝珞成親,北夏與大盛締結姻親,親睦世代。
北境軍修整之後一分為二,京都的犒封旨意下達,皇帝親自為新軍賜名——鎮北軍。祁川封鎮北將軍,接替護國公李信掌管鎮北軍,寧朔、大河、寧西各領巡防營,程驍和程馳分領寧朔、寧西二營,大河巡防營則由齊真率領。
西域王很識時務,為表誠意不但將沙雅和庫葉奉上,受寧西王封號,還真的將雅什城改為寧西城。
商道重開的日子,西域送來賀禮,封簽上用大盛文寫的落款,依照慣例還給大盛皇帝送上問候的書信和禮物。
這些書信和禮物會隨著驛站馬匹回到京都,驛馬驛官再次啟程,這一次,李不虞卻沒有寄信回去。
程驍機靈,很快咂摸出滋味,調笑一句:“少帥人在這兒,心怕是跟著驛馬飛了吧。”
李不虞用手肘捅他。
程驍躲開,一點兒不像一個新任統帥的樣子。
李不虞揮手叫寒商去教訓他,好在程馳的隼趕到,將寒商吸引過去。李不虞罷手,卻最終也沒想出什麼話來反駁程驍。
兩兄弟在寧朔城領受皇命,程馳再過兩日便要帶著寧西巡防營趕赴寧西城門。程驍對寧西王並不十分放心,拉著程馳講了不少治軍要領和監管、傳信上的事。
北境諸事妥當,李不虞的歸期落定。
京都皇城,皇帝在那日青梧宮宴飲之後便下旨命太子監國,在宮中悠閑兩日後竟直接帶著皇後出城,去了京郊別苑,護國公夫婦同行。
東宮一下子熱鬧非凡,日日眾臣進出,時時公文堆疊。
常安跟著忙得幾乎頭腳倒懸,太子殿下早起要去宮中主持朝會,散朝後便與內閣議事,午後回到東宮便一直批複奏摺直到晚上,連歇口氣的功夫都沒有。因著中秋照例放了一批年歲到了的宮人出宮,東宮也換上一批新人,常安忙不過來,挑選調派了幾個年紀小的過來,一面調教,一面分派伺候。
“師父,短短幾日,殿下眼圈兒都青了。”常安新收的小徒弟叫豐樂,是個機靈細致的性子,近日伺候太子殿下筆墨,三日功夫便用完了一根墨條,領用文房四寶的時候都忍不住跟他師父說上幾句。
常安也無法,只得在飲食上越發注意,每日必上一碗溫補的藥膳湯。
常安低聲教徒弟:“這還只是監國,眼瞧著陛下想退位養老,往後還有的忙呢。”
豐樂嘆氣:“哎——”
“小猢猻!”常安捂住他的嘴,四下看看,“殿下是未來的天子,自小勤勉,你盡心伺候就是,怎麼還敢在主子背後唉聲嘆氣。”
豐樂連忙住嘴:“是,徒弟記住了。”
正說著話,封刀疾步進來,手上拿著一個小信筒。
常安認識,面上一喜:“可是北境來的訊息?”
封刀點頭。
常安更加喜笑顏開:“快趕緊拿進去,殿下看了必然高興,正好歇歇,用一碗蜜棗紅豆羹。”
豐樂年紀尚小,才來東宮沒多久,並不知道北境訊息是何意思。但是師父的話保準沒錯,殿下看了訊息後還真放下筆細看,蜜棗紅豆羹也沒有被退回,常安笑著將豐樂帶出來,讓封刀在裡面彙報事情。
出了書房,豐樂終於忍不住問:“師父這是高興什麼?”
常安端著小託盤,帶著他往外走:“殿下笑得那樣,想必是太子妃回來的日子定了,這會兒殿下必然要給太子妃寫信,還要交代一些事情給封侍衛去做,你別進去裹亂。”
豐樂懵懵懂懂,那位太子妃殿下名滿京都誰人不知,但他卻尚未見過。只是這些時日伺候太子殿下筆墨,殿下氣度矜貴雍容,文雅端方,決斷間卻果敢有力叫人不敢輕忽。他從未見過太子殿下那樣眉眼俱彎,喜形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