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閑到有些過分安靜的十日。

李不虞和謝端進宮請安,去城外軍營慰問將士,去國公府吃飯,或是帶著謝曜和謝毓玩耍,和侍衛們關東宮的宮門來喝酒烤肉。

十日,做了許多事,也在靜靜地等著東海的訊息。

連帶著洪恩一起,一旦封刀封劍或是常安端著公文盤子到書房,他便像個小尾巴一樣跟著過去,然後乖乖坐在書房的靠窗的榻上直直地看著謝端或是李不虞處理公務。

到第十二日,離影印開朝還有三日。

城外馬匹上終於出現插著大紅旗的傳信兵,四境無事,唯有東海。

兩個傳信兵跪在皇城外,捧著半丈長的卷軸。

謝端在東宮得知此訊息的時候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起身走到洪恩身邊,摸了摸他的頭給了他這些日子來最想要的訊息:“你的齊真哥哥有救了。”

大盛開朝以來的第二卷萬民書鋪開在昭陽殿前。

還有左詢擬寫的奏報,東海萬民空巷,在寒冬臘月之際無數不識字的老人奔波而來,只是為了在這萬民書上畫個圈再按上自己的指印。

“東海萬民為齊真將軍請命,請陛下免齊真將軍死罪——”

長絹上密密麻麻的人名,多的是以圈代名,再有官員們在旁代筆注釋的。墨色與硃砂、胭脂、甚至是幹涸的血指印,倉皇著急中的用泥水按上的手印。

老人、書生、婦人、孩童。

他們身處其中,不通律法,卻知道是齊真的揭竿而起讓他們從官僚富商的手中掙出一條活路。

東海的欽差還帶去了戶部的撥款和朝廷的

皇帝久久地看著鋪滿殿外臺階的萬民書,目光沉沉,隨後命人將它好好收起來,宣了刑部、吏部兩位尚書,內閣還有禦史臺覲見。

影印開朝當日,陛下親自下旨赦免齊真死罪改判充軍。

也就是那一日,訊息傳到驛站,東海王心緒大動,撐著身子想要起來卻重重摔回榻上,沒了氣息。太醫診脈後說是迴光返照,京都衛看守的人卻都知道他是為齊真的事,蓋了白布,備了棺材,驛館裡只留下十人看守。

正月十八,欽差奏報返京,東海之亂核查無誤。皇帝宣佈東海王死訊,頒布詔書撤藩。

正月二十五,太子謝端率工部、戶部兩位尚書聯名上奏,請開東海東面港口,設東海港。開西面青石鎮官道為商路糧道,以北夏為起點,過寧朔、大河至中原腹地,再乘船東行,過東海港通東海番邦。

“戰事已平,四海皆定。請陛下恩準,開東西之商路糧道,保大盛之兵,富大盛之民。”

太子謝端跪在昭陽殿中,外間雪止風停,春光初現。

一殿臣子看著他們的儲君,設想這曠古爍今的漫長商路。據說寧朔城早已今非昔比,戰火紛飛數年,商道一開便如枯木逢春,而京都各處的鋪子也多了許多境外的商品。若真開了這麼一條商道,自西向東,甚至是北夏之北,東海之東,大盛的子民皆將得福於此。

長長地摺子被陛下留下再議。

謝端才出宮門就見李不虞掀著車簾在車上等他,謝端立在車前看他,笑比春風。

李不虞笑道:“聽聞殿下今日在殿上很是威風,我特意來瞧瞧。”

他伸手,謝端將手遞給他,稍一用力便上了馬車:“那是~”

籌備多時,怎能無功而返。

今日殿上被驚掉下巴的不知幾許,乍一聽來這商道實在是叫人又驚又疑,恐怕也有人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但只有李不虞知道,在東海生亂的時候謝端便有了這個想法,在他看來,無論東海最終是什麼結局,他遲早都會奏報商道的事。

千裡之堤,毀於蟻穴。

泱泱大海,始於涓滴。

世間道理總是相似,所以東海的亂也可以是改制改革的開始。

陛下希望在位期間能將戰亂平定,給謝端一個安定的局面。但謝端卻想得更遠更深,野心也更大,安定之後便是富強,大盛能挺過強敵環伺,能清掃內裡積弊,也要有長治久安的國政。

農為本,商為輔。

寧朔的商道還不夠,大盛之內江河甚多,商貿甚廣,他要將寧朔的商道同往腹地再同往境外。

在李不虞回京看到謝端草擬的摺子和輿圖上反複推演修正的商道時,他就知道,謝端一定會成功。

他是天生的君王。

商道開啟!太子殿下搞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