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造船産業一條街

葉格羅夫在上海考察得到的結論是:中國與蘇聯的船舶工業相比,不僅是中國的勞動生産率、盈利能力差別的問題,而是兩國的科技樹已經完全不在一條線上了。

其實現在蘇聯的船舶工業有對中國出口的産品。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核潛艇反應堆之外,1973年蘇聯還向中國出口了艘帶破冰艏的科學考察船,28000噸。交付後每年跑兩趙南極,給科考站送給養

和物資,中科院地球所、國家海洋局對這艘科考船非常滿意。

但除了這種蘇聯固有的優勢造船專案外,其他的民船領域蘇聯在世界範圍內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中國卻是世界造船巨頭。

在大連遼東半島,葉格羅夫只是從飛機往下隨便看看,便看見十幾個巨大的船臺或船塢在工作,船臺中待成型的船體、船臺旁邊的碼頭正在舾裝的船舶一艘接一艘。

沿!

如果蘇聯有這樣一個半 島的造船基地,那幾乎就可瞬間躋身世界造船強國了。然而這並不是中國造船業的全部。轉到上海,葉格羅夫又看見了長興島也是這麼十幾個船塢一字排開,熱火朝天地造

聽說廣州也有一個 造船業紮堆的地方,規模雖不如上海和大連,但也沒少到哪裡去。葉格羅夫就不去廣州了,免得去了更受剌激。

“你們要從蘇聯進口,進..人”

葉格羅夫沒想到的是蘇聯還有中國船舶工業需要的東西,只是不是任何船舶或者裝置,而是人。

柴樹潘: ”你們的烏克蘭尼

古拉耶夫造船學院,江南造船集團現在最能幹的一個技術經理人馬先英就是從那兒出來的,此外還有十幾個人,都是五十年代到尼古拉耶夫造船學院留學,回國之後都在江

南集團擔任技術骨幹,他們都對尼古拉耶夫造船學院贊不絕口。

葉格羅夫:“你們需要多少造船學院的畢業生”

柴樹潘:“尼古拉耶夫,列寧格勒,你們的幾所船舶院校,船舶工業系統每年招收的畢業生有多少 ”

葉格羅夫:“這個,我們有多少招多少。凡是畢業生必定會有一個工廠 領走,工廠裡必定有一個崗位等著他。”

柴樹潘:“如果先扣除掉那些虛假的崗位呢”

葉格羅夫:“我不知道怎麼扣除。”

柴樹潘:“據我瞭解的,你們的船舶院校和大學的船舶專業每年有數千本科生畢業,這讓你們船舶工業系統的大學生數量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加,但你們船舶工業的産值根本到不了每年增長10,

所以一定有很多崗位是虛假的,單純地為了消化這些畢業生而設。

葉格羅夫:“或許這樣吧,借調。那些造船廠的工人和工程師,如果工廠認為可以借調走的,就借調走。”

柴樹潘:“還有這種好事”

柴樹潘說這種是好事,是因為這樣借調過來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可就不是剛畢業的菜烏或者新手了,而是在船廠裡幹過一段時間,有工作經驗的人。

只不過,得由中國的船廠來挑人。

關於工資方面也不難解決,蘇聯本科畢業生進造船廠,工作3年,轉到中國工作的話,先按照國內工資標準發入民幣工資,剩下的差額發盧布補齊,讓他們存著回國花。

反正國內現在盧布有點多。

就算不想回蘇聯了,也可以彙寄回蘇聯養家或者給老爸老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