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1996, 再次水災(第2/3頁)
章節報錯
...救災。
北京。
“還是動員預備役部隊參與救災嗎還是動員預備役第6師和第7師嗎 ”
“兵役部門反饋的意見,是去年已經動員過第6師和第7師了,今年最好輪換一下。這些預備役的人員去年回歸了兩個月,不管怎麼還是影響到了他們正常的生活,今年不能再讓他們請兩個月長假。
“換別的預備役師動員,也能讓別的預備役部隊的基幹軍官隊伍接受鍛煉,這和我們每年挑幾支部隊做動員道理是一樣的。
“還有一個原因,去年預備役第6和第7師去朝鮮救災之後,這兩支部隊28歲以上的未婚大齡青年...已經基本清零了。
遲瀚野一瞪眼: “你這最後 個理由是要幹什麼讓我們的預備役部隊輪流去朝鮮是為了給結婚困難戶相親嗎”
遲瀚野: ”現在國家還未決定是否派兵進入朝鮮救災,只是讓我們做預先的準備,提前把預備役部隊召集起來。考慮到預備役的人員召回是要付出成本的,個人成本和社會成本都有,不能逮著一隻羊
拼命薅,還是換兩個番號的預備役師動員吧。
...
1996年的國人很忙,這新聞那新聞的目不暇接。
成功登月是7月份的最熱新聞,除此之外還有亞特蘭大奧運會。登月之前還有個大熱點是三家行動通訊運營商集體話費降價。再早一點,4、 5、6月份國內爭論的都是美羊羊引起的一大波話題一併
非生物學和科技領域的話題,而是道德倫理的話題。
如果不出意料的話,接下來幾年關於克隆題材的科幻電影會井噴式出現。
這些話題多有意思,誰願意主動去關注朝鮮水災的事呢。
如果不是1995年的超女狀元史芙蓉、榜眼葉蓓相繼表示要把新發專輯的收入捐給朝鮮,大家都差點忘了朝鮮水災和捐款這件事。
在1996年,讓大家感到意外的是蘇聯對朝鮮進行了比較大力度的援助。
雪中送炭。
蘇聯宣佈向朝鮮援助50萬噸重油和60萬噸成品油(主要是輕柴油), 以保障朝鮮的電力供應和摩托化車輛的用油需求。在朝鮮遭遇水災,水電站趴窩且救災需要大量燃油的時候,蘇聯的這筆捐助是
蘇聯是個石油出口大國,向朝鮮援助油料大家一點都不意外。 意外的是蘇聯向朝鮮提供了糧食援助,25萬噸小麥。
是不是很稀奇。其實,在1995年,蘇聯就已經是糧食純出口國了。當年蘇聯出口小麥1950萬噸、大麥200萬噸, 進口玉米1800萬噸,按重量算它已經是糧食淨出口國了。按進出口價值算更是如此,
糧食進出口價值相比是明顯的出超。
在這樣的前提下,蘇聯向朝鮮援助25萬噸小麥並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現在蘇聯有這個能力。甚至納紮爾巴耶夫表示,如果朝鮮還需要的話,在黑海還有25萬噸小麥可以送過去。
過去八年的改革,蘇聯不僅是工業生産和城市大變化,有的行業全部推倒重建,農業方面也是顛覆性的調整。
首先是停止徵收農業稅,1989年全停。反正休克嘛,政府一屁股的債,財政赤字飛上天,多掛一筆赤字上去無所謂。三年之後蘇聯財政恢複運轉,開始計算支出與財政收入的時候,就已經習慣“財政
收入不包含農業稅”了。
其次是調整集體農莊制度,糧食商業收購制,土地産權合作社化,農莊莊員人口流動常態化。
最後是調整作物種植,以前蘇聯單純為了不用花外彙從國外進口而“被迫”種的許多作物現在不種了,看耕地性質和氣候而定種什麼,適合種小麥就種小麥,適合種玉米就種玉米。要是缺了什麼,比如
缺糖了就進口。
1995年蘇聯糧食産量是1.6億噸,人口2 .4億,人均糧食佔有量600多公斤。中國1995年的自産糧食+進口總量加起來,人均其實也就600公斤。
帶。
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明斯克這些中心城市,有樣學樣建立了中國式的蔬菜圈。順理成章地,冬季太長過於嚴寒的城市則在飛速縮水,就像沙漠中倒的一灘水,縮小縮小最後成為蘇聯的鐵鏽
現在的列寧格勒市人口已經超過莫斯科,從1988年的600萬增長到970萬,可能明年就要超千萬。道理很簡單,這裡是經濟特區,就業機會多,收入高。
蘇聯這麼大,大家住得稍微集中一點其實生活更方便,搞經濟也更方便。
都說海洋是貿易的天堂,沿海是經濟發展的黃金地帶,這個規律現在依舊管用。蘇聯俄羅斯的老祖宗沒有愧對子孫,給後輩留下的海岸線和出海口不少了,只要好好利用起來,把蘇聯搞成産業貿易
強國還是不成問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