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嘛時候世界第現在就是了

“什麼時候來廣州的 63年吧。我16歲那年。”

“16歲,馬叔,您是初中畢業之後來的吧”

什麼初中,就讀了個初一,然後我就不學了,回家種地。種到後來呢,種地也沒得種頭了。合作社人太多了,分不了幾個錢。我老豆就跟我們講,家裡九口人,五個娃,你們出去兩三個吧。我和我

二哥,揣著全家攢下來的10塊錢,就下了廣州。

“那時候廣西到廣東的鐵路很不好走吧得繞到湖南再往南,是不是在車上擠了很長時間

“坐了兩天兩夜!臥槽,車上好多人。我和我哥一餐合吃一一個粑粑, 掰開吃,我和二哥蹲在兩節車廂連線的地方,乘警來查票了就藏到廁所裡頭。”

“啊你和你哥沒買票啊

“兩個人身上就10塊錢怎麼買票呢。逃票過去的啦。”

記者:“.”

今年46歲的馬宗平是記者搜尋到的廣西河池最早“下廣州”打工的農民工。

三十年前,馬宗平和馬宗安哥哥懷揣10元錢、身背兩個麻袋和20塊粑耙,逃票蹭火車前往廣州打工。“粑粑” 是米粉打成的巴掌大的圓塊,這是他們在火車上以及到了廣州之後頭三天的口糧。

哥哥馬宗安會做木工,下車第二天就找到了工作。馬宗平在馬路上晃蕩了五天,這才在碼頭找到了個扛包的活。

哥哥知道馬宗平去扛包之後罵他虧了,碼頭扛包太苦,本地人不幹,來廣州打工時間長了的人也不願意幹。但是馬宗平覺得扛包也比在馬路上晃蕩好。

一個月之後,馬宗平拿到了這個月的工資: 20元人民幣。這可把他給樂瘋了。20元! 20元鉅款!他們哥倆從河池蹭火車來廣州時,身上統共只有10塊錢!

“那時候廣州的普通民工一個月16,碼頭工為什麼給20呢,就是苦,累。但那時候呢,我啥也不會,就是骨架大能扛,那可不就扛大包最好。

馬宗平的妻子田文娟:“老馬到了現在也是啥都不會。

馬宗平:“啥都不會我怎麼開商店的。

田文娟:“你十幾年前就說要開個小商店,可為啥沒開成,不會算數唄。後來看到商店裡賣的計算器只要十塊錢一個了,立刻就湊錢開店了。”

馬宗平、記者: ..

記者:“馬叔,我看您進場時腰彎不下去,是不是在碼頭扛包有點職業病”

“我在碼頭扛了四年包,但我這腰跟扛包沒啥關系,那是我三十歲那年,在工廠幹的時候被個箱子磕的,貼個膏藥就沒事了。”

馬宗平說完,就在自己兜裡摸煙盒:“這) 能抽煙嗎”

記者:“咱們這是半露天的演播場,沒關系。”

馬宗平的兒子馬強:“爸,我和媽讓你戒煙呢。”

馬宗平:“沒事,沒事,看病有醫保呢。”

馬強: ..

馬宗平“”人這一輩子啊, 就這樣差不多就到頭了。16歲下廣州打工,碼頭幹過,工地幹過,工廠幹過,在工廠娶了文娟,生了個娃。掄不動錘了,做點小買賣。現在呀,就生最後一個人生任務了,

給馬強買個房。

馬強:“爸,我的事不用你操心啦。”

馬宗平:“怎麼能不操心呢。你看宗安叔就給你馬文哥買了個房,難道兒子結婚了還和爸媽擠在四十多平的小屋子裡咱們家幾兄弟都是這樣的,人活七十,後半輩子做什麼,就得為後代著想。

馬強:“我上了大學,馬文沒上,我大學畢業又不一定在廣州工作。”

馬宗平:“那就把錢先攢出來,在哪工作去哪買。’

...

記者:“韋叔,您是1964年來廣州的”

“是啊是啊,1964年初,正月十五剛過,我就跟村裡的黃三滿黃哥闖廣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