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這不是在縱容烏茲別克,而是團結(第2/3頁)
章節報錯
ogas系統配發生産資料、安排生産是極為精確的,下發給種植聯合體的化肥為什麼他們不需要呢
因為不少種植聯合體的棉花園,種棉花並不施肥。不但不施基肥,也施追肥。
為什麼種棉花不需要施肥
因為這些棉花地100註定收獲不到棉花。
1979、1980年, 種植聯合體的領導算是弄明白了,有一些種植園的灌溉系統雖然修起來了,但是到需要水的時候水渠裡是不會有水的,上游早就把河水抽幹用光了。前年如此,去年如此,今年也會如此。
所以,那為什麼還要在夏季註定要枯死的棉花地裡施肥呢。我在裡面撒種子就已經算是很敬業啦(也能應付蘇聯國家計委的春季檢查)。
不施肥,省力氣,化肥還能轉賣出去掙一小筆,對吧。
1980年底1981年初,新疆就這樣悄悄流入了為數不少的烏茲別克化肥,包裝袋上都印著俄文和烏茲別克語,還印著工廠的名字地址。這樣的包裝袋,的確不太合適在火車站堆成座山,太招搖了,
遲早訊息會傳出去。
文海奇從阿克蘇站開車40公裡,抵達農1師2團農場這兒是運輸目的地,也是文海奇的家,卸完貨到團部簽字交單,就可以回家鑽被窩了。
“這是兵團下發的通知,文隊長,你是黨員,你也讀一下。”
文海奇接過兩張紙:“我看看啊,新疆是棉業的小烏茲,但新疆決不能做官場的小烏茲”,嘿喲,團長,烏茲別克有這麼嚴重嗎&039;
團長:“上頭知道得比咱們多,據小道訊息啊,問題可能很大,但是蘇共中央動不了烏茲別克,他們從上到下,銅牆鐵壁。”
“團長,我覺得吧,這通知裡說新疆棉業是小烏茲,這也有點過時了,論産量可能烏茲別克高,但論種植技術,他們已經做不了我們的老師了。”
農2團的技術總監,小吳。
團長:“我們也是在他們的技術基礎上改進的,主要就是節水化改進,就你在搞的那個地膜,什麼膜下滴灌系統。”
小吳: ”原先産出一公斤棉花耗水一噸,用了膜下滴灌系統一公斤棉花耗水600公斤, 這可不是改進,是天翻地覆的變化了。咱們新疆不缺地,但是用水緊張,節水就意味著能多種地,原來年産1萬噸
棉花,現在立刻變1萬6千噸,你就說厲害不厲害吧....
文海奇: ”團長,我也聽說是烏茲別克因為水不夠用了,好多棉田枯死,才在棉花産量上造假,他們怎麼不從咱這兒引進膜下滴灌系統蘇聯不是在烏茲別克這個棉花基地投入挺大嘛。”
團長:“蘇聯是投入挺大,聽說都過百億盧布了。可他們投入的是盧布,可沒說要投入外彙呀。所以盡管投入大,但烏茲別克的棉花種植基本上都只用他們蘇聯自己生産的裝置。”
.....
新疆的棉花種植,從1970年起主要的技術發展方向就是節水”。
棉花這種作物也是頗為矛盾的,棉花要想長得好、收獲多,需要種植在強光照和夏季炎熱的地區,但棉花在生長期間還需要大量的水,沒水玩不轉。
問題就是,降雨量高的地區,年均日照數般就不夠,光照強的地區如新疆、烏茲別克,降雨量小。不但降雨量小,徑流量也沒多少。
1980年,烏茲別克全國的淡水資源有70用於澆灌棉花地,但仍然不夠用,而烏茲別克近年還在瘋狂擴大棉花種植,新開墾的棉田面積超過了全國的供水能力。
奇怪。
根據中國農業估産衛星的調查,烏茲別克在去年種植的棉花中,到8月份已有22.1的面積枯死,所以當莫斯科傳出風聲”烏茲別克棉花産量可能造假,蘇共中央正在調查的時候,中國這邊表示毫不
在棉花的生 長期掐準時間點灌溉可以節水,選用合適的棉花品種也可以節水,據說內地的大科學家們還在鼓搗什麼&039;基因棉花或者轉機棉花”,說是搞出來的新品種的棉花,葉子表面有一層減緩水分蒸
發的油脂,天然耐早。
但現在而言,最主要的節水技術就是地膜+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