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蘇經濟互助合作聯盟條約(第2/3頁)
章節報錯
那麼,蘇聯從1977年之後的全球佈局調整,不在全世界給中國下絆子,得到的是這樣一一個結果, 蘇聯滿意嗎
當然不會完全滿意,但是能夠接受。
因為勃列日涅夫、蘇斯洛夫想要的就是中蘇兩國在經濟和貿易領域保持緊密的同盟關系。
用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的話說:現在已不是1950年,蘇聯的人口結構早已恢複並有明顯增長,四百多萬蘇聯常備軍裝備精良,還有三萬枚核彈頭。在40年代末,斯大林和蘇聯高層很盼望在第三次世
界大戰爆發時能有”來自遠東的4000萬把刺刀”助陣,現在呢,這已經不重要了。
與刺刀相比,蘇聯現在更迫切的需要是在自己的盟友體系內能有一個大工廠。
蘇聯的不少礦産現在的主要輸出地是中國。木材有23輸出到中國。石油中國也是重要進口國之一,而且和華約國家、朝鮮以優惠價買油相比,中國按市場價支付。中國是安理會五常,可以自由購買蘇聯的核反應堆甚至核潛艇,這是蘇聯為數不多的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品之一。
中國的輕工業有充沛的産能,包括蘇聯民眾生活和高階幹部生活都不可缺少的消費品。更重要的是,中國可以借錢給蘇聯,而華約小弟們只會向蘇聯要錢。
中國在新條約的其他部分,也就是經貿合作方面,甚至提出了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條款,比1950年 的友好互助合作條約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不僅蘇聯可以以國家的名義(財政部、 國家計委)從中國獲得貸款,其部長會議下屬的各工業部門]和骨幹企業也可以從中國開設在蘇聯各中心城市的銀行獲取貸款。
有這樣的經濟支援,蘇共中央的大多數領導人表示“非常好”。雖然1980年的石油價格又進一步上漲,但蘇聯的各項對外開銷也增長了。有中國提供經濟支援,這對蘇聯的內政外交都是極大的利好。
總之在1980年3月,中國和蘇聯對條約的框架大致形成了共識,當然接下來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所以直到5月3日,蘇共中央都還在琢磨新條約當中應當加入什麼內容、調整什麼內容。
病重住院、只能時斷時續工作的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也是拖慢中蘇條約討論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莫斯科機場,葛羅米柯走向蘇聯外交部長的專機,在機場送行的是蘇斯洛夫。
“葛羅米柯同志,這次的北京之行你並不輕松。”
78歲的蘇斯洛夫比兩年前更加瘦削了,頭發也掉了不少,眼袋很重。
葛羅米柯:“這一點我早有感觸,和中國的領導人接觸了二十幾年,無論是毛還是鄧,他們的目光都很犀利,似乎能看穿你。... .我會嚴守自己的防線。
蘇斯洛夫:“他們的目光不是看穿了你,而是看穿了時間。“
葛羅米柯...”
蘇斯洛夫:“中國正在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心,而且這一趨勢是 不可扭轉的。正因為如此我在新條約的討論中持有的妥協觀點最多。”
葛羅米柯“是啊。現在有200萬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公在中國獲得了工作居住權:認同中國的價值觀。還有更多的國家的公民,像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沒有去過中國的,也越來越多的人認同
中國。最終中國會把所有這些國家的優點,所有的長處融合在一起,誕生一種新的文化。 而蘇聯做不到。
蘇斯洛夫:“蘇聯的未來並不在於維持自己作為社會主義陣營中心,而在於我們內部。”
葛羅米柯:“這就是您對中國提出的&039;中國金融業進入蘇聯表示贊成的原因吧。”
蘇斯洛夫:“是。”
葛羅米柯:“但是,和你一樣贊同這一條款的人, 他們可未必是為了促進蘇聯國內的變化,我看有不少人只是想讓自己的州,或者自己的加盟共和國渡過短缺的難關。
蘇斯洛夫:“不管他們內心是出於什麼想法、什麼目的,他們還是和我投下了贊同票,今後發生的事會證明這張贊同票的意義。”
...
克裡姆林宮。
“什麼什麼特麼的全國緊急狀態你再給我解釋解釋,為什麼在廣場會發生流血事件!。
安德羅波夫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