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蘇經濟互助合作聯盟條約(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六章,中蘇經濟互助合作聯盟條約
萊赫瓦文薩(19431980) 。
瓦文薩生於德佔波蘭波波沃,中專畢業後在機械廠工作,中途應徵入伍,退伍後進入格但斯克的列寧造船廠做電工。
瓦文薩經歷了1970年的波蘭大罷工,此次罷工波蘭軍隊強硬出手,打死幾十名工人,作為普通的參與者瓦文薩也沒落下,當場被拿下。釋放出來之後在1976年他組織罷工,被開除並且入獄一年。
既然被造船廠開除,瓦文薩就走出造船廠,1978年成立了格但斯克多個工廠聯合的地下工會,次年獲得西方天主教會資金援助,瓦文薩就把11個城市的工會串聯起來,形成了團結工會。
1980年4月30日這天,瓦文薩無了。
差了點。
和他一起無的還有47名華沙的工人和市民,這是官方公佈的數字,比較可疑波蘭 軍警在2小時後清場,醫院收治了1100多名中槍的遊行示威者。1100多 受傷卻只有47人死,這子彈的致死率也太
5月2日,開槍的波蘭人民軍第1師師長被解除職務,盡管他在無線通話裡給團長下發的命令是一句模糊的“阻止一切可能導致坦克被奪走的行動”的命令。
至於現場臨機決定射擊目標和下達開火命令的團長加傑爾斯基,5月3日之後這支部隊的人再也沒見到過他。
這也讓梵蒂岡點名並要求海牙發通緝令的名單變得沒多大意義,因為從團長加傑爾斯基及以下最先開槍的那兩個坦克車組,梵蒂岡點出名字的人都再也找不到了。
5月2日晚上,愛德華蓋萊克辭去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 書記職務, 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亞接任。
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亞接任第一書記之後的第一 件事是, 5月3日召集統 工人黨中央開會,討論要不要做出一項重要的決定
波蘭全國戒嚴令。
並建立救國軍事委員會,以協調軍、政兩個系統,保證波蘭全國上下同步進入緊急狀態和全國戒嚴。
5月2日深夜,接任第一書記後不到1小時, 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亞就向莫斯科請示是否要實施戒嚴令,沒有收到回答。5月3日 上午8時,卡尼亞再次詢問莫斯科,依然沒有回應。
無論是此前建議對話和平解決的勃列日涅夫還是建議採取強硬措施的安德羅波夫,都沒有在第時間回複 卡尼亞的密電。
大概莫斯科這時候很忙
莫斯科這個時候是很忙。
5月4日,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就要訪問北京,在出行前,關於中蘇新條約的議定,蘇共高層還想做最後一點調整。
葛羅米柯前往北京是為了簽署《經濟互助合作聯盟條約》,全稱是《中、蘇兩國關於深化兩國關系、建立經濟互助合作聯盟的條約》。
這是1950年中蘇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延續。
上一份條約於1950年2月簽署,1950年6月生效,有效期30年。按照般規律,本來1980年2月中蘇就該簽署份新條約的,但中間的談判實在是太艱苦了,一直拖到5月份, 中蘇兩國才就新條約的
框架達成一致。
中蘇兩國的新條約最大的變化就是從包含軍事在內的同盟關系轉為經濟同盟關系。
1950年2月的條約條款當然大部分也是在說中國與蘇聯的經濟互助合作,但在其中有條款明確寫了”其中一方遭受攻擊,另一方有義務以一切形式,包括直接出兵的形式,對遭受攻擊的一方予以支
持”。
1979年底1980年初,中國和蘇聯在討論舊約的續約時,中國表示了軍事同盟這一條款不應在 新條約中延續。
因為冷戰以來的國際關系中,中國最大的變化是對不結盟運動表示了高度的贊賞和支援,此外還考慮到冷戰各國的條約履行當中,“聯盟異化“十分普遍。
聯盟異化是霸權同盟國基於”成本收益”核算,對既有聯盟關系做出的調整,表現為選擇性背離或選擇性追隨。在冷戰期間不僅蘇聯如此,美國也是如此。
因此中方對這一條內容的態度很堅決: 非軍事的同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