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一艘萬噸巨輪怎麼轉向

“你們的勞動者的工資增長缺乏計劃性。”

“總是頻繁地漲工資,各行各業並不是同步而是此起彼伏,而且漲幅還不低,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一旦勞動者對漲工資習以為常,這就意味著無論經濟增長或者不增長,他們都會不斷地要求更高的工資,生活水準的實際改善就成為了勞動者唯一關心的主要問題, 而不是去關心如何提高自己的勞

動生産率。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蘇聯國家計委副主席,現在蘇聯高層中的“謹慎改革派”,現在在廣州進行工作訪問。

《真理報》《共青團真理報》 資訊轟炸、境外訊息封鎖只是針對蘇聯民眾的,蘇聯的高層幹部從州書記這層開始,只要想了解,肯定能瞭解到國外的真實資訊。中國最近十年飛速發展、連續超車

他們都看在眼裡,“蘇聯要不要學中國”這個話題在部分千部的沙龍聚會中持續流行,並且因見解不同而分成了若幹派別。

這些派別可以粗略分為保守派”和”改革派”,但具體細分估計能按輕重程度分出至少10種分支。雷日科夫的“謹慎改革派大體.上屬於改革派範疇,但傾向於採用保守方式,用比較長的時間逐漸調整蘇

聯內部生産關系,整頓生産質量,在改革的同時強時調蘇共的基本面不能丟失。

雷日科夫這話說出來,頓時讓陪同的中方工作人員、專家在風中淩亂,雷日科夫腦子裡的思維似乎和周圍的專家不在一個頻段

蕭灼基:“拿更高的工資,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很正常的想法。中國的勞動者如此,我相信蘇聯也是如此。”

雷日科夫:“工人有這樣的想法,這是很自然的,但是國家應該予以控制,並且讓工人知道&039;雖然我很想多拿工資,但國家是不會隨便漲工資的,否則薪酬的提升會大量擠佔企業的利潤。”

蕭灼基:“不,實際上漲工資並不是由國家提升的,國家提升的只是國有企業的工資。在社會層面,國家提升的是最低工資標準以及勞動保障金底線。在十年前,確實大多數的農村務工人員的工資在

最低工資標準附近,但現在拿壓線工資的人已經不到總勞動者人數的14了。

雷日科夫:“你們應該是透過提升國企員工工資的方式倒逼民營企業漲工資,否則最優質的勞動力都被吸引到了國企當中。”

蕭灼基還是搖搖頭:“提升國企員工工資來促進全社會平均工資上漲我們在六十年代是曾這麼想過,並且實施過,但是效果不如預期,或者說根本就不是我們六十年代工資增長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

手段是擴大就業。如果就業崗位總數不擴大,無論是提升國企工資樹立標杆還是強行制定最低工資標準都是很難成功的。

旁邊的冒天啟補充:“就業崗位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勞動者就有定的議價能力,這樣的工資增長才是真實的;蕭局長說的那兩種工資增長如果沒有就業崗位極大充裕作為基礎,通常就是虛假的。我還記得62年,杜邦剛落戶中國那時候的工資之爭。我那會兒就在上海,參與了處理和調解那件事的工作。”

杜邦以特許準入的身份在62年就進入中國,在上海開了滌綸工廠。工廠建起來之後,杜邦開始招工。

根據杜邦美國公司的工資標準,乘上彙率,杜邦給普通車間工人的月工資是1500人民幣。

....大概是當時上海市市長的工資的3倍。

上海市勞動局與杜邦中國分部溝通,說你工資太高了會大亂的。杜邦說我就是要讓中國人知道知道什麼是美國精神,再說了,我給工人發月薪1 500也還是賺錢的,你管我幹啥。

結果工廠”開工6個月之後曝出大醜聞,杜邦中國的人力資源部好幾個員工都向前來求職的工人大面積索賄,想透過他入職要收3000元。

杜邦大囧,該上法庭的上法庭,該處置的處置,並把人力資源部的所有員工都換成原裝美國職員。

再過三個月,還是曝出大醜聞,人力資源部的美國職員,也特麼的向求職者要....

杜邦這會兒終於不張口閉口”美國精神”了,乖乖聽從勞動局的建議,把普通工人的實得工資降到600~800元,並且其中發錢佔三分之二,另三分之一採用各種福利的方式,這才解決了這個天大的尷

尬。

蕭灼基:“這是杜邦公司。我在一線工作是1954年,那時候我遇到的類似的情況是在國企裡發生的。54年工資比六十年代還低,國企工人月工資40多,可是農村呢,農村人年收入都不 定有40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