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第二次石油危機(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156章,第二次石油危機
在第三個公文包,蔣築英手機裡的幾百本電子書當中,錢學森看的次數最多的是馬斯克自己寫的那本書。
因為馬斯克在書裡面公開說他最崇拜的是錢學森(不是), 是因為那本書有23寫的是馬斯克創辦航天公司之後的經歷。
而且從公文包中一張手寫的蔣築英在2023年的‘今日行程看到,蔣築英那天應該是去人民大會堂三堂會審馬斯克,因為他的火星殖民計劃遇到瓶頸,耗掉了好多錢。然後,大機率就是在這次聽證會過
後,這個公文包穿越回了1969年。
這又意味著什麼呢航天的瓶頸關繫到全人類的前途
錢學森現在也只能猜想。總不能去南非把現在才七歲的馬斯克拎過來問他吧。
三國合建的國際空間站設計初稿確定後,中國航天意識到,是時候開發下一代更廉價更可靠的太空運載工具了。
1978年中國進行了30次航天發射,將總質量245噸的物質送入軌道。而四年前中國每年的航天發射次數還是20次。隨著各種商業衛星的發射需求越來越多,未來中國每年需要送入軌道的航天器總質
量還會逐年增加。
國際空間站現在的計劃是1984年開始發射第一個結構體,1987年建成450噸的一期構型。按照三國的規劃,由美國發射入軌的空間站結構體210噸,中國1 20噸,蘇聯120噸。畢競美國的太空梭搭
載量大。所以從1984年起, 接下來的3年中國每年要承擔40噸的國際空間站入軌任務(當然不是每年完全平均)。
“我們的方案是,大型運輸機空射單級運載火箭。”
西飛、國家航天局西安空間技術實驗室聯合提出的方案。
“蘇聯在搞一一個叫做米亞vt的專案,用重型轟炸機將火箭帶到1萬米高空,投放、點火。但實際上米亞vt計劃所用的轟炸機並不是最理想的。西飛 直在搞運輸機專案嘛,他們注意到安東諾夫設
計局的安124戰略運輸機已經.上馬了,對標美國的c5銀河,最大起飛重量超過400噸,最大商載100到120噸。
錢學森:“可我記得聶帥說的是安124有點太大了,對跑道要求太高,在伊爾76基礎上再略微弄大一點的戰略運輸機最合適。”
西飛: ”是的,我們也沒有進口或者授權生産安124的計劃,但我們可以買幾架安124進行改造,改成運載火箭空中發射平臺。”
這是西飛的腦洞。由於運輸機把火箭帶到了萬米高空且賦予其0.8馬赫的初始速度,所以空射運載火箭單級就可入軌,發射80~1 00噸的火箭時可將4~5噸的衛星送入近地軌道。
這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但是應該不是今後的主方向,因為最大隻能運送4~5噸的東西入軌,太小了。
根據錢學錢森提出的“部分(第一級) 複用運載工具”的構想,航天城的空間技術研究院設計了幾種不同的方案。
完全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的構想出現得很早,比如錢學森1 949年還在美國的時候就設計了種方案。之後還有不少美國公司和設計師跟風繼續設計1、2級都可複用的火箭,比如aerojet的羅伯特
特魯克斯設計的“海龍超巨型火箭,起飛重量0..噸..以..80年代的航天技術,海龍火箭的設計應該是不太可能造得出來的。
空間技術研究院原本也有一個1、2級分別回收複用的腦洞重型火箭方案,後來計算過之後也發現運載效率太低,放棄了。現在的方案是中規中矩的兩級入軌、1級複用、2級拋棄方案。
這方案又分成ab兩種,由兩個小組設計。
a方案是將長徵6捆綁4個助推器,這助推器是不拋的,助推器+芯級完成工作之後整體回收。
b方案是設計一種更大直徑的箭體,以在第1級塞進去9臺長徵6使用的那種yf200發動機(實際上yf200b改進型推力已達到了230噸)。
兩種方案的運載能力很相似,在重複使用第一級的模式下, 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恰好可以把“天馬”系列太空梭送上天,如果不要求複用而是一次性使用, 運力則達到50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