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反正左右是挨罵

中國財政經濟代表團前往古巴。

同一個月,朝鮮駐華大使玄峻極提出建議:朝鮮可以派出工業經濟報告團來中國,向中國同志傳授朝鮮國家建設的經驗。

黃華表示, 朝鮮在國家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一直敬佩朝鮮所取得的成就,因此黃華提出另一個建議,由中國派學習考察團前往朝鮮,學習朝鮮的經驗的話就應當用更優誠意的態度,怎

麼能讓人家上門來教呢。

玄峻極聽了這個建議也笑起來,兩人在笑聲中默契地切換到了下一一個話題。

其實中國是真心想派出一個官方考察團到朝鮮看一看的, 因為現在中國對朝鮮國情的瞭解很不詳細。

朝鮮自1965年之後就不再發布國家統計年鑒。從那以後,朝鮮的統計資料就是中國、蘇聯、韓國三國在共同努力“解謎”的狀況。

韓國綜閤中蘇兩國學術研究成果再加上自己的情報,得出的結論是在1974年,最遲1975年, 韓國的人均gdp就超過了朝鮮。不過樸正熙也沒把韓國經濟研究院的這份報告當什麼了不得的成就,因為

朝鮮對韓國的壓力一直都是軍事壓力比經濟壓力大。

(在本位面韓國人均gdp超過朝鮮是1970年左右)

有時候朝鮮也會主動公佈一些國情資料,比如1 976年朝鮮宣稱當年的糧食産量達到800萬噸。韓國則靠情報渠道一他們一 直能持續得到朝鮮兩江道的糧食産量數字,根據與1965年官方公佈的兩江

道糧食産量資料對比,再推到朝鮮全國,韓國認為朝鮮在1976年的糧食産量資料可能是550萬噸,1975年 是520萬噸。

中國則靠科技狠活,估算出朝鮮1976年的水稻産量是450~500萬噸,玉米産量50~60萬噸,紅薯雜糧50~100萬噸。

不過朝鮮有一些資料是 對外交流時産生的,真實性沒問題,比如1976年朝鮮對外出口54萬噸稻米,進口30萬噸玉米,進出口如按純重量折抵,朝鮮還是個糧食淨出口國。

朝鮮是糧食淨出口國還要和另一項應該也是“保真”的數字放在一起看。 1975年, 朝鮮近20年來首次削減居民糧食配給標準,煤礦工等最重體力勞動者從每月20公斤(40斤) 糧削減到每月19公斤,其

他等級的居民糧食配給量削減幅度5~10不等。

把這些資料和情報組合在一起, 大致得出的結論是朝鮮糧食産量雖然吹水了,但應該沒有餓肚子,他不缺糧,只是有點缺外彙。

出口的54萬噸大米當中,中國和日本買進的各佔一半。在向中國出口大米的時候朝鮮特別囑咐要美元,只要美元,不要人民幣也不要盧布。

朝鮮不僅和蘇聯做貿易,也和西方國家做貿易,有不少美元的貿易賬單在那兒掛著呢。比如沃爾沃在1974年向朝鮮出口的價值1000萬美元的卡車,三年了這筆款子還沒收回來。

朝鮮和中國現在的關系是由抗美援朝決定的。

因為抗美援朝的走向不太一樣,因此現在中朝關系、朝鮮民間對中國的看法也和真實歷史不太一樣。

雖然朝鮮官方主流報紙壓住不說,但是在次要的報紙或者次要的版面上,有時會看見這樣的作者個人觀點:

“都怪中國慫,打了三次戰役就和談停戰,存心不讓我們消滅南傀,朝鮮半島沒法統。”

朝鮮報紙的這些內容中國也知道,而且中央領導也知道。但只要朝鮮《勞動新聞》不用筆名評論員在頭版這麼說,那就當朝鮮官方還肯壓制住這種危險想法。

中央領導還知道,如果12345次戰役打到底,再刨著坑道在三八線打兩年,到時候就該有人問“我們當年接著第四第五次戰役,還有接下來打的兩年坑道戰、反絞殺、上甘嶺是為了啥”。

反正左右是挨罵,管那麼多幹啥,走自己的路得了。

覺得再接著打兩年也沒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