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蘇聯通用機器製造部部長、探索和利用太空科學委員會主席阿法納西耶夫、美國nasa局長洛夫萊斯、 中國這邊是錢學森。

五年前,中美蘇三國簽署過一個《載人航天技術合作協議》,那次協議的內容比較簡單,就是實現中美、美蘇的宇航員在太空中握手。最後是美國發射了兩艘阿波羅飛船,分別靠泊在中國和蘇聯的

空間站,完成了合作專案。

今天三國要簽署的還是技術合作協議,叫做《中美蘇空間技術長期合作協議》。

此時此刻,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北京市東城區的觀象臺。

觀象臺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 ,天文學家王恂、郭守敬等人在北京古觀象臺的北側建起了一座司天臺,又稱為“靈臺”。現在遊客所能看到的觀象臺建築則是建造於1442年。

北京觀象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連續觀測時間最長的天文臺,也是此次三國長期合作協議的簽署地。

過去兩個月,美國、蘇聯、中國的航天高層頻繁互訪。錢學森在去美國之前是先去了趟蘇聯訪問;洛夫萊斯回訪中國之後又馬不停蹄訪問了蘇聯和歐洲,繞地球一圈返回美國, 歇了一週又飛到了

北京。因此新聞界已經大致曉得了要什麼事:

美蘇中這三個航天大國,地球上現在僅有的三個可以把人送上太空的國家,很可能,要聯合起來搞載人登陸火星!

這當然是大新聞。

夫,在觀金拿完平是善覆冬李,

流程很快。協議內容都是三方無數的技術專家、秘書們早就反複審核過的,就在觀象臺渾儀的下面的簽字桌,錢學森先簽字,然後是洛夫萊斯,然後是阿法納西耶

記者們的主要獲取資訊的渠道是在觀象臺天文館內設立的臨時記者發布會現場。

“今天簽署的中、美、蘇三國關於空間技術的長期合作協議的主要內容是:”

新聞發言人念很長的一份稿子。

“簽約各方本著合作、平等的原則,以推進全世界的太空事業、拓展人類文明的活動邊界為目的,簽署這一合作協議。”

“ 、深空探測技術合作。.

“二、載入航天與空間站合作。

“中國、美國、 蘇聯將合作進行400600噸級國際空間站的開發研製、發射入軌工作,最終用8至10年的時間,在近地軌道建起一座大型的、 全人類共享的多功能空間站,為基礎物理學、生物學等基礎

學科提供微重力的太空科研平臺,為進一步的航天計劃提供技術基礎。”

“合作開發國際空間站過程中,三國還將完成三國航天系統,包括航天指揮控制流程、天地通訊、火箭和航天器等軟硬體方面的相容,為更進一步 的合作提供便利。”

“三、載人登陸太陽系內行星進行考察並返回的系統工程..

記者們: ... (嗡嗡嗡)

這趟沒白來,回去之後各記者的頭版或者重磅新聞有著落了。

發言人:“中美蘇三國航天界認識到,載人登陸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是一項浩大的巨系統工程,只有國際合作才可讓工程的實現成為可能。

“基於這一共識,中、美、蘇決定在未來10~20年內,在空間技術領域進行長期的高強度的合作,旨在以多國通力協作的方式,解決航天發射體系、運載火箭載具、航天器、維生系統、高效能源系

統、火星入軌系統、行星間通訊系統、返回系統等等的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