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多說”鄧式結構“就是用一個微電容來解決“嚴新平臺”的漏電問題。雖然這比單個電晶體儲存1個二進位制數複雜,但是又比4~6個電晶體儲存1個二進位制數簡單很多。而且它的電路是相當有序和一目

瞭然的,設計和製造都很方便。

不過‘鄧式結構“可以說解決了漏電問題,但也可以說沒有,因為晶片上的電容實在太細小了,裡面儲存的電量還是會“慢慢&039;漏掉,這個慢慢”的時間以秒計數。

在經過了兩個月沒頭蒼蠅 般的尋找解決方案的努力之後,這個結構的發明者鄧武榮一拍腦袋:原始的方法可能最好用。他搞了一個儲存器重新整理電路,該電路定期重寫電容器中的資料,每秒刷一次,

漏電問題就解決了。

重寫電路不是定期給漏到只剩90、80的電容器充滿電,而是很簡單地反式操作,有電的電容器(寫了1) 就放掉,沒電的電容器(寫了0) 充滿到0。

也就是重新整理次,記憶體中儲存的0就變成了1, 1變成了0。資料會出錯嗎

不會。

我每次都重新整理兩輪,0就又變回0了。

解決這個問題之後,dra的專利就可以申請了,到現在每年北電、上電都 在全球狂收專利費,不管是中國美國,就算ib和德州儀器用自己攢的4k生産線,每生産顆記憶體 顆粒都要給dra的發明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積體電路,是我們李老大和黃老大發明瞭它;這個世界上本沒有dra,我們把它發明瞭;或者說,這個世界本來儲存1k資料要50元,我們發明的東西能讓它降低到20元,這才是真正的創新,這就是創新的效果。

拉什耶夫:“蘇聯的電子工業建 立這樣的科技研發體制,可能要很多年以後。而且我不太確信電子工業的部長和副部長們打算這樣做,因為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同志,還有主席臺上的其他人也並

不關心這些事情。

李三立:“但你們工業體系中的某些行業是有創新的,而且研發出了一些不錯的東西。 比如你們那個圖什麼的超音速轟炸機就很強,我們空軍也在用;還有坦克,一代 代的也都在不斷疊代更新。

拉什耶夫: “那兩個行業,實際的情況呢,是蘇聯往軍事工業當中投入的資源多得不可思議,和軍工直接相關的就有8個機械工業部,還有不相關的工業部,其實他們做的專案也有很多是配合軍事工

業産品的。在資源大力向軍工傾斜的環境下,是該有一些研製成果産生。

李三立:“這與資源傾斜有一定的關系, 但不是最主要的關系。軍事工業有一些創新成果而民用工 業沒有,是因為蘇聯民用工業沒有競爭和升級的必要,而軍事工業有競爭,因此需要升級。”

蘇聯的軍事工業有競爭,是因為蘇軍有競爭對手:美軍。

500萬軍隊是要準備打仗的,如果坦克搞不過美國坦克,戰鬥機鬥不過美國戰鬥機,潛艇鬥不過美國潛艇,還還打個p。所以軍隊向軍事i業施加壓力,你們做不出壓倒美國的武器,那就別幹了。

於是8個機械工業部就屁滾尿流地動起來了。

不過,在蘇聯工業部委內任職多年的拉什耶夫對此則有另外的看法:“蘇聯的軍事工業有發明創新,但基礎技術的創新還是很缺乏,他們擅長的是把已學握的基礎技術反複排列組合,把這些技術的潛

力發揮到最優,而對基礎技術的升級疊代,最主要的是靠引進。

“你可以發現,在64年蘇聯用了3.2億美元引進菲亞特技術,建立陶裡亞蒂汽車廠之後,蘇聯的裝甲車技術發展很快,一下子研製出了好幾個型號。現在又來新的了,卡馬茲汽車城引進技術和裝置據

說花了十幾億美元,我估計今後幾年我們又會有一批輪式裝 甲車之類的新軍車型號誕生。”

李三立: ...

美國。

“大棋黨滾粗!”

“我們要的是收入,不是下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