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什麼,中國蘇聯吃飯都要靠美國?(第2/3頁)
章節報錯
的基礎産業工人。
因此,國家需要的是盡可能地把這些年輕人的生産力發揮出來,而不是讓他一年一 年地拿把鋤頭對著1畝地半畝地琢磨。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月薪80塊也比年薪80塊更有吸引力是不是。
..
10月23日,中國商務部與美國ad、邦吉、嘉吉公司簽署5年期糧食貿易合同,從1976年起,每年中國從這三家公司購買至少800萬噸糧食,這個數字比上年增加了200萬噸。
合同寫的是”至少”,合同中的條款還寫明瞭增加進口量時中國可享有優先權,只需在上一年的10月1日之前提出即可走流程。
有意思的是,10月25日,蘇聯也來了這麼一套。
蘇聯簽署的也是5年期糧食進口合同,從1976年起,每年蘇聯從美國購買600萬噸糧食。加上從其他國家進口的,每年總計1000萬噸。
因為兩筆單子簽署的時間很近,所以美國報紙上的段子手們立刻就找到了靈感。這個世界太魔幻了,世界的三極之二,中國和蘇聯,都要向美國購買糧食!
(此文作者個人認為這個世界是中美蘇三極,盡管中國外交部每個月都要否認 次)
1974年中國糧食産量3.8億噸,人均剛過400公斤線。1975年糧食産量可能是穩定並有小漲。
1974年蘇聯糧食産量1.5億噸,人均超過700公斤。1975年蘇聯先是稱夏糧豐收,秋天的時候說本年度糧食生産計劃完成度95,也就是可能會有小跌,估計糧食産量在1.45~1.5億噸之間。
但那也還是人均接近700公斤糧食。如果說人均400公斤糧食的中國人現在吃飽了,那麼蘇聯人均比中國多出近300公斤糧食,就算把這些糧食做飼料喂豬餵牛,蘇聯每人每年也能比中國多吃50~60
公斤肉。
所以蘇聯為啥要在1975年進口1000萬噸糧食而且和美國簽訂5年的長期糧食供應計劃呢
對此《共青團真理報》的解釋是:追求日益美好的生活是蘇聯人民的權利,蘇聯政府有責任滿足人民的這一追求。而蘇聯發達的生産力使得進口一一部分糧食並不困難,所以就進口嘍。
至於為什麼...哎,共青團真理報都這麼說了,你就別問這麼多為什麼了。
中蘇購買糧食的合同其實在細節上也不太一一樣。
蘇聯的長期糧食訂購合同是以石油出口為擔保。也就是把石油收入的賬戶寫上去,正常應該是蘇聯主動給糧商打款轉美元,用不著這個賬戶的,但假如某一年蘇聯付款出問題了 ,糧商沒收到款子,
就會提請銀行自動從蘇聯的石油賬戶裡扣錢。
(到80年代,由於石油價格持續數年低迷而蘇聯每年都把出口石油的收入花得光光的,所以糧商認為蘇聯應該找西方銀行作為擔保,而裡根政府施壓最後各大銀行都不敢提供擔保...
中國的糧食合同沒有抵押式擔保。
或者說只是簡單地以國家作為擔保。反正中國在這兒,你信不信中國接下來5年都很有錢
我信。ok,簽合同。
至少這就讓糧食進口合同簽得很簡單快捷。
....
“蘇聯的糧食産量是怎麼回事我可能能說一點。”
毛岸英,在中蘇合營的遠東農場投入運營之後,農業部的毛副部長還是主要負責中蘇農業及農技的合作,甚至參加了0gas系統中的農業計劃管理模組開發,他對蘇聯農業的瞭解比其他同志都多。
“蘇聯1974年的1.5億噸糧食産量裡面,有6800萬噸是土豆。也就是說,扣除土豆之後,其他的正經糧食還不到90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