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什麼,中國蘇聯吃飯都要靠美國

柬埔寨國內的調解工作是中柬關系中的項重要內容,但不是全部。

1975年10月,柬埔寨開始了今年的第二波糧食出口。共8萬噸稻米陸續裝船運往廣州,與此同時,中國有3萬噸化肥從廣州運往柬埔寨。

木材和糧食出口是當前柬埔寨的重要創彙手段,柬埔寨的外來商品輸入不能只靠著援助款和美國的戰爭賠償(戰後恢複基金),還是得籌劃、培養自己的出口能力。

現在的情況是越南、柬埔寨、泰國、印尼都在往廣州送稻米,以供養這裡越來越龐大的城市群。但中國進口的糧食的大頭並不是從東南亞,而是從北美。

1975年中國糧食進口總量略超過1200萬噸,其中東南亞200萬噸,北美750萬噸、南美300萬噸。

1976年,中國計劃的糧食進口總量是1500萬噸,計劃的增幅超過20,因為從1976年開始,中國要試行取消糧票了。在糧票取消之後,全國糧食能否保持價格平穩、供應充足從當前國內農業總産

量來說大致是沒問題的,但為了保險起見,可以再多進口幾百萬噸糧食壓底。

中國取消糧票事,剛剛正式提出計劃,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這是一個佔世界22的人口的國家,就算只統計其中依靠國家糧食供應的人,那也佔世界人口的8。

不過,全世界的關注點並不是糧食價格會漲還是跌,所有人都知道糧食價格並不會因此而發生大的變化。最近三年,憑糧本買糧食的城裡人一般都用不完自己的糧食定額,最後糧本換糧票,糧票送

回農村親戚家或者用各種間接的方式回流到農民手中,農民可以用糧票+錢抵公糧。

大家真正關注的是:“中國打算在兩年後取消糧票意味著中國的城市就業人口又會迎來波高峰,不,可能是洪峰。

實際上自1954年以來,中國國內的人口流動一直未從法律上限制,所以到1975年,中國的城市戶口+常住人口比率達到了47.3。限制中國農民進城的都是其他因素,比如5、60年代不太好的交通條

件,以及一直持續到現在的糧票糧食定額供應制度。

當城市的企業主拿不到糧食指標,他就沒法僱傭太多的人,一個城市的糧食指標總星做了限制,那這個城市的常住人口數量大體上就被限制住了。

如果糧票糧本制度取消,這最後一個限制因素也會消失。

現在許多分析機構估計,從1977年 起中國城市就業崗位需求將會再度猛漲。也就是說,充沛的勞動力池會讓中國繼續留在製造業的“低入力成本區”。

對這種預期,陳澐的態度是遲早會來的”。

未來的發展路線無非是兩條:

一是再找個新的其他的辦法, 間接限制進城的人口數量,城市需要就業的人口與所提供的工作崗位數量大體平衡,這樣城市普通就業崗位的平均工資會增長較快。

二是不做大的限制,城市因為湧入了大量找工作的農民,人比崗位多得多,平均工資增長自然相對較慢。

首先我們排除第一條路線。

因為國家沒有理由主動去壘起一道城鄉壁壘,城裡人的工資現在就比務農的人口高,國家還壘起一道牆把這個差距再拉大,這不合適。

從國家的角度,不壘牆意味著二、三産業會進步加速發展,雖然會衍生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逐個解決,可加速發展你就有可能用錢去解決這些問題。

從中國人口的質量構成來說,現在20歲左右的年輕入85接受過9年制義務教育,這些人本來就是為工業而不是農業而培養的勞動力。

在50年代末,中國討論把6年制義務教育提升為9年制的時候,就對這兩種國民教育的效果區別做了明確的定義:

6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初小三年高小,主課語文+數學,讀完之後人能識字看報寫信,能算算術看得懂合作社會計、鄉鎮公佈的錢數,能充當一個合格的農民。

9年制義務教育,6年小學3年初中,除了語文數學之外還多了幾門課。於是讀完之後人會知道元素週期表,知道生物由細胞構成,知道為什麼拉電閘燈會黑摸電門人會死,..... 於是他能充當個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