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殲-15首飛,這啥飛機?(第2/3頁)
章節報錯
米高揚格列維奇做的工作就是上面這些。
沈飛做的工作是成立了殲15航電大系統設計團隊,在米格31 (f:15) 上面整合了 幾個新玩意:
機載雷達安裝1部無源相控陣雷達,全球首款安裝相控陣雷達的戰鬥機。
與機載相控陣雷達搭配的火控計算機和霹靂9空空導彈系統,全機可同時跟蹤36個目標並攻擊其中威脅最大的6個。空中目標的威脅度由機載計算機自動判斷識別。
衛通資料鏈戰場情報共享系統,最大傳輸速率達到1 2bits
米格31 (殲15) 列裝之後,f14就不再是導彈截擊效率最高的戰機了,米格31也樣同時攻擊6個目標,而且殺傷率更高。
由於安裝了衛通資料鏈戰場情報共享系統,米格31 (殲15) 必須搭載2名飛行員。其實在安裝了高度自動化的火控系統,計算機具備目標自動跟蹤和自動選擇能力之後,1名飛行員也是基本上可以
兼顧操縱飛行和打導彈兩項工作的。但加上資料鏈之後,不行,還是兩個人為好,否則忙不過來。
所以現在米格31 (f15) 的前後座分工是:前座有操縱杆負責開飛機,後座有資料鏈終端,負責上網聊天(x) 負責資料鏈操作和戰場資訊管理(v)。
至於發射導彈前後座都有霹靂9的發射按鈕,都有塊顯示相控陣雷達掃描範圍的天價彩色液晶屏。
不過,在今天首飛的原型機上,上面這些雷達、導彈、資料鏈終端都沒有,01 號原型機就是試驗飛機的基本效能的,其他的以後慢慢往上裝。
米格31在1974年製造出了第一架靜力試驗原型機,靜力試驗透過後由米格聯合體的工廠試制第一架原型機。 1975年2月, 原型機在進行地面高速滑行測試的時候出了好幾個小故障:起落架出了問
題,機身結構鉚接出了問題,發動機散熱系統的安裝出了問題...
種種”小問題加起來,證明這架原型機是不適合試飛的,它就連在地面高速滑行的時候都吱嘎吱嘎亂叫。
原型機。
按以前米格設計局的規程,這時候該把這架原型機送回原廠,拆開來好好拾掇一遍。然而,米格設計局這次另有想法。他們飛到沈陽,再看了看沈陽的生産線,決定由沈飛製造米格31的首架上天的
本來米格31 (殲15) 就是米高揚與沈飛聯合設計的,沈飛 直在同步設計進度和圖紙,因此一切都很順利。幾個月時間,沈飛就交付了2架殲15的原型機,其中01號原型機就是今天首飛的這架。
“我們要加強海空軍力量,但這種加強不應該只是用擴充規模的方式達到。
“提高質量,是海空軍戰鬥力提升的根本方式。”
“自抗美援朝之後,我們空軍列裝的米格15、米格15比斯、殲5現在是該退役的時候了。”
“我知道,國産的殲5首批是1956年出廠的,到現在沒有架的服役期限超過20年,最短的出廠距今只有14年。但是,它已經落後了,落後就該淘汰。”
空軍黃司令員在國防部召開的空軍轉型會議上,公佈了這個經過長時間斟酌的決定。
從1970年起,空軍的航空師數量不再增加。連帶著空軍的在役飛機數量也不再增加,每生産架新的,就替換一架舊飛機。到1975年, 幾個航空企業的産能越來越大,生産線逐漸走向正規化,這時
候就有些人呼籲空軍擴大規模,從現在的4000架飛機擴到5000架。
這個提議軍委討論之後上到政治局討論,最後否決了這個建議,還是維持現有規模不變。
為什麼航空工業消耗國家財力和資源仍然在限度之內,卻能生産這麼多飛機
這個問題如果在此時空問出來,各航空企業應該都會感到困惑不解。
因為現在中國生産飛機確實比較°便宜”,而且,各航空企業的負責人以及中層幹部們並沒有過生産飛機“很貴”的經歷。
什麼時候生産飛機會很貴就是你從蘇聯拿了米格19的圖紙,一頓(瞎)鼓搗開始生産殲6,生産了40架,部隊一飛就摔,全部退回廠, 元帥過來拍桌子給勞資回去整改三年,三年不行再整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