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滯脹(第2/3頁)
章節報錯
“上海成為中國第一個人口超千萬的城市, 了不起。這既是中國城市化程序的縮影,也是上海經濟地位的體現。”
美聯儲委員、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在上海。
在全美被滯脹搞得頭昏腦漲的時候,格林斯潘的觀點與主流經濟學家不太一樣。他認為滯脹可能在當下是美國的麻煩,但在未來或許也是美國的新機遇。
當然,這裡的美國指的是美國的實業與金融界。
所以他來到了上海,因為最近中國以及上海市提出了城市發展的新規劃:
開發浦東。
到1975年1月,上海市戶籍人口達到1019萬,是中國第 座人口超千萬的城市。上海的1000萬 戶籍人口和約600萬常住工作人口創造了192億美元的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 ,相當於1974年全國gdp的4。
上海造船業交付的民船總噸位佔全國造船總量的32,半導體資訊産業産值佔全國的25,機械、電氣、紡織、化工也都在全國明列前三。不過上海最重要的功能,還是成為了整個華東地區乃至全
國的金融中心。
快速的城市發展也讓上海的老城區域 浦西變得愈發擁擠。於是一方面上海在浦西不斷擴大市區面積,另一方面,也不能忘了浦東。
老上海的核心區域就是在黃浦江邊,是向背後的郊區要地,還是把黃浦江對面也弄成市中心區域顯然黃浦江對面的物理距離是離老的核心區最近的,只是要解決交通問題。
於是格林斯潘在上海,看見了3座黃浦江大橋的規劃。
按照這個規劃,三座黃浦江大橋將在今後兩年陸續開工、陸續完工。除了黃浦江大橋,黃浦江隧道也在進行技術論證。將來以交通為先導,浦東浦西先是聯系在一起,然後以市場為引導手段對浦東
進行城市開發。
格林斯潘:“上海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兩千萬人三千萬人”
汪道涵: “我們不設這方面的計劃。上海市的産 業需要吸納多少人口,上海市的人口就會是 多少。不過,如果因為其他的客觀條件,比如環境等方面確實不適合上海有這麼多的人口,我們會透過調整
産業的方式對城市進行疏導。
格林斯潘:“我在上海參觀的這兩天,看到了許多上海市的製造業,其中有許多製造業的廠區十分靠近市中心。這些製造業其實並沒有必要一定靠 近上海市的核心區,比如一家紡織廠,它在上海市
區、在上海郊區,甚至在蘇州或者鎮江,生産效率不會有什麼差別,甚至設在鎮江可能會更有競爭力。
汪道涵:“上海的紡織業發源自清末,民國時期就已有巨大的規模,你現在看到的那些紡織廠,大多數就是民國時期的老企業留下的廠區,當然,現在還在運營的紡織廠大多已經進行過裝置的更新換
代。紡織業外遷我們是有類似的打算,但外遷往往影響到巨大的就業入口的流動。
格林斯潘:“中國現在允許人口自由遷徙流動。
汪道涵:“但這裡的允許是國家政策層面的,在老百姓的個體當中,首先要看他願不願意。從過去二十年的經驗來看,人口的流動可以用&039;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來形容,人們願意從農村遷徙到城
市,從小城市遷徙到大城市,但反過來就未必願意了,除非這種前夕能給他和他的家庭經濟以非常大的好處。
格林斯潘:“嗯哼,我似乎看見了未來上海擁有兩三千萬人口的樣....
在上海有不少美資企業的總部。格林斯潘先是參觀了可口可樂上海總部,這個總部現在已是上海市民最熟悉的地方,因為這個總部的1~4層是沃爾瑪商場。沃爾瑪在中國開的店也都有可口可樂的注資。
但是在上海的美資企業,最典型最像外資企業的可能還得是杜邦。
有一種說法,中國現在對外資實施管理的法律,基本上就是源於1960~1971年中國與杜邦鬥智鬥勇所獲得的經驗。這杜邦不是可口可樂,後者像是個形象大使,前者是個不放過任何一絲賺錢機會的典型揚基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