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暴政前哨(第2/3頁)
章節報錯
學生提出要求:對吳丹使用國葬禮下葬,並要求有體面的墓地。
奈溫拒絕,稱聯合國卸任的秘書長不是緬甸的國家元首也不是舊王室成員,不適用國葬。
學生繼續對峙,搶棺的遊行領袖在存放棺木的禮堂前發表演講,號召市民推翻軍政府法西斯政權。
軍政府看事態不對,趁夜用工程機械破牆,派軍隊佔領大學,開槍驅散學生。官方統計是9名學生死亡、逮捕2887人,實際上當天晚上有超過150名學生永久失蹤。
緬甸的事情如果是在幾年前,中國是懶得管的,中國媒體也基本上不關注,但這一次有點不一樣。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嚴重關注緬甸形勢,媒體則直接用”暴政前哨”來形容緬甸軍政府。
原因一:越南戰爭結束了。
原因二:槍棺木發生的流血事件中,有2名華人學生官方通報中槍而死,此外150名永久失蹤的學生中有23名華人學生。
(緬甸各大學尤其是仰光理工大學裡華人華僑學生的比例遠高於緬甸華人比例)。
12月15日,中國做出第一個實質性反應:暫停12項中國與緬甸的合作建設專案,包括緬甸電話通訊網路(含軍線與民線) 、港口改造工程、有色金屬冶煉專案。
中國對“吳丹葬禮危機”的反應讓世界略感意外。因為這時候美國也就是表示了下譴責而已,還沒出實際制裁措施。(主要 原因是美國在緬甸沒多少合作專案)
在制裁措施公佈之後,12月17日, 第一個出來反對、勸說中國收回制裁措施的國家出現了:
蘇聯。
....
這真是魔幻了。
還是梳理一下現在這 個緬甸軍政府的來龍去脈吧。
1962年奈溫政變上臺之後,緬甸軍政府是被全世界孤立的。中蘇譴責,美國也譴責,甚至1963年美國停止了福特基金、亞洲基金和富布賴特計劃對緬甸的援助。
但沒過多久,越南戰爭擴大化,這時候一個在緬甸有 個反共的政權,能讓美國安心不少。於是1966年, 美國邀請奈溫訪問華盛頓,雙方恢複了政府交流和經濟合作,軍政府掛上了美國的大腿。
從1966年到1973年,緬甸軍政府就這樣,扮演美國小弟的角色,讓美國越戰的基地之一泰國後方比較安全。
1973年7月,日內瓦和平協約簽署,越南戰爭將徹底結束,而且是以美國完全撤軍的“全敗”局面結束的。
1974年1月,奈溫軍政權頒布新憲法,成立人民議會,並組建”社會主義綱領黨”,奈溫擔任黨主席,推出數項”社會主義改革措施”。甚至,軍政府還把緬甸的國名改為
“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這180度轉身真是幹脆利落。但實際上奈溫做的這些改動措施全都是表面文章,緬甸權力結構和社會結構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但改國名的確證明瞭件事:緬甸不打算抱美國的大腿了,奈溫的估計是美國應該也不會繼續保留他這樣的小弟,所以幹脆提前找下家。
下家馬.上就來了,蘇聯。勃列日涅夫對主動靠上來的緬甸非常慷慨,1974年6月, 蘇聯的援助到了,解決了緬甸的財政危機,勃列日涅夫還承諾給100輛t55坦克,給美國當小弟的時候,美國可沒這
麼慷慨。
除了援助之外,緬甸並沒有什麼深入改革,軍政府還是軍政府,以前的軍管企業換了個牌子變成“國有企業”,以前軍隊侵入搶奪民企變成了“特殊通道的快速國有化”,變化不大。
但蘇聯不在乎。蘇聯在非洲扶持的很多小國不都是這樣的嗎,誰把他們當社會主義國家了。
再然後,12月,出了吳丹葬禮危機。
蘇聯外交部長安德烈葛羅米柯不得不在1974年的最後兩個星期,從莫斯科“飛到北京解決這件事。
“緬甸軍政府現在在和你們合作,我們對此是瞭解的。其實在軍政府成立之初,我們也和他有過不公開的合作,針對緬北、中緬邊境的國民黨殘餘武裝,這是吳努政府時期中緬默契合作計劃的一部
分,軍政府繼續完成了。但是,這不能表明中國對緬甸現在的政治架構是放心的,也不能認為中國認可現在的緬甸政治制度是民主的或者社會主義的。
黃華對葛羅米柯說了中方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