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這個時候就強調民主決定啦

在見主席之前,金英柱先會見的鄧主席,鄧主席說話比較謹慎。主席和金英柱是私下談話不是官方會晤,言論就尖銳多了。

金英柱頭了50分鐘的車軲轆話,才終於熬到談話結束。

其實金英柱對金正日接位不置可否雖然他是金氏家族, 侄子坐了上去也好過”外姓人”當一哥。但是.是金英柱也是抗戰老兵,和他哥一起打的普天堡戰役(戰鬥),二十多歲在蘇聯入黨,心裡

頭還是有那麼一點共産 主義理想的。

甚至西方媒體以及南邊的媒體還把金英柱捧為有可能接班金日成的人畢竟他比他哥哥金日成小了十幾歲。

現在,這個內部問題被主席當面戳開,面子上有點兒掛不住。

在金英柱抵達北京之後不久,劍橋學派的第二代主力、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喬安羅賓森也從平壤飛到了北京。

喬安羅賓森直在研究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執行形態,並且總結其中的規律。

按照麥卡錫的說法,信奉新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都是潛在的共産黨。比如喬安:羅賓森,她在1942年就寫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隨筆》、1953年出版 《生産函式和資本理論》,1959年連 續訪問朝

鮮和中國,然後得出了她的論斷:

朝鮮和中國之所以飛速進步,是因為國家處於“彌賽亞狀態”。

1973年冬,喬安羅賓森再次連軸轉訪問朝鮮和中國,和上次樣也是先去的朝鮮。

“我曾認為朝鮮處於彌賽亞狀態,但再訪朝鮮之後,我只能這麼說:朝鮮的彌賽亞消失了。”

...

在朝鮮戰爭結束後,1952~1956年, 朝鮮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和中國同步。

朝鮮的”一五&039;期間,工農業總産值年增長率高達26.2,甚至比同時期的中國發展速度還快。

1957~1961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工農業總産值年均增長13.7。

1962年開始實施第三個五年計劃,執行到1964變成了八年計劃,到1968年底又改為九年計劃。原定的目標是工農業總産值年增長10,最後是用了9年時間達到了工農業總産值增加60的目標,折

合每年的增長率是5.4。

1971年,朝鮮將五年計劃改為七年計劃,這個週期1971~1977年,年均工農業總産值增長率的目標是5,現在勉強達標,但1974年之後不好說。

在朝鮮,喬安:羅賓森聽到了一些朝鮮工人和底層幹部的說法:“我們也就前10年發展得快,然後慣性發展10年,再然後靜止了”。

“朝鮮在戰爭結束之後,經濟建設初期透過增加生産要素投入實現了外延型發展,但之後卻沒能實現內涵式發展。”

“我在1959年訪問朝鮮的時候,朝鮮還處於外延型發展蓬勃開展的時期,到處 片繁榮的景象。而1973年, 他們的外延型發展已經到頭了。”

“我在當時提出的觀點,也就是所謂的彌賽亞理論’,看來並不那麼準確。

喬安羅賓森在中央財經學院表示自己的理論需要“修正”。

“我當時以為,在朝鮮蘇聯這樣的共産主義國家,第一代領袖以其巨大的威望,身邊聚集了個優秀的群體,從而獲得全國民眾的高度支援。在這樣的齊心協力之下,國家可以排除一切困難高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