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04章,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
這一通熱線電話的最後,錢學森向詹姆斯弗萊徹問了一個問題:
“弗萊徹先生,如果,我是說如果,你撰寫的新版計劃是這個樣子的:“
“它表示要與中、蘇聯合實現載人登陸火星,盡管如此美國自己也是要出很多錢。而且最重要的是:
“當最後登陸火星的時候,美國宇航員不是第一一出艙的, 也就是說,第一個踏上火星表面的不是美國人。”
“如果你如實向國會議員陳述了這些,你們的國會仍然透過了這個方案,那麼就能證明,你們的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不是燒錢爭虛名,而是包含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內容,讓過會相信了它能透過工程項
目有力地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能換回來更多、更大的實際收益。”
詹姆斯弗萊徹就跟嘴被塞抹布一樣,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看,nasa自己其實也沒徹底放下“爭虛名”的思想包袱,或者說沒有意識到nasa不是一個獨立的機構, 而是應該和全美國聯系在 起想問題。
“農業部特地發公函過來,稱贊資源調查衛星厲害!”
錢學森看到的真就是一封“表揚信”。
今年中國首次使用農業資源調查衛星和農業估産衛星對全國作物進行監控,當然也順便做了收成預測。到12月份,農業部、國家統計局彙總的資料顯示,資源調查衛星體系做出的主要糧食産量估計
與最終的全國糧食産量誤差不到1。
該不到0.3。
不過錢學森還是讓秘書在回信的時候措辭寫謙虛點。現在天上那一顆農業估産衛星,用南京電子集團和天津廠的話說,“還很原始”。如果是真正的農業估産衛星在天上,對主要作物産量的估測誤差應
現在的第一代農業估産衛星只能監控兩種作物:小麥和水稻。光譜儀的分析精度有限,再加上基本農業對照資料的收集沒有100完成,因此分析演算法也是比較粗略的。
對了,1972年中國的糧食産量是3.58億噸。人均.... 大概也就是400公斤。
現在的全國人口資料,8.8~8.9億人, 抽樣調查得到的估計資料。全國人口普查還是1964年做的,從1964年到1972年, 是以1964年的普查資料為基礎,每年做抽樣調查疊加上去,雖然大體準確,但
誤差肯定是有。
現在全國都期待著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應該是在1974年開始。
也可以認為現在全國人民都想知道中國人口什麼時候達到9億,這可能是個既讓人高興又讓人擔憂的數字。
高興的當然是說人多力量大。擔憂就是擔優中國的資源 主要是農業資源,以有限的農業資源讓全國人民吃飽吃好,這很困難。
比如現在的3.6億噸糧食産量,在十五年前,1957年, 中國的糧食産量才剛剛到達2億噸大關。
,而更讓 人印象深刻的是,1959年到1961年,全國糧食産量基本平盤,沒有明顯增長。當然1962年起又恢複了增長態勢,從1962年到1972年, 全國的糧食産量除了一年是負增長外,其餘9年都是正
增長,這才讓中國糧食産量從2億噸逐步提高到3.6億噸。
問題在於,提高到3.6億噸之後,全國的人均糧食産油量也還在400公斤左右打轉。
在3.6億噸的糧食産量之外,還有另一個資料: 1970、1971、 1972年, 中國的耕地面積是基本平盤的,幾乎沒有增長。
所以,這三年糧食産量從.6,每年增産千萬噸,完全是靠化肥、灌溉、良種撐起來的。
耕地面積不變、就靠改良種子增加化肥農藥,能讓糧食産量無限上升嗎這個問題現在無法回答。
“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
“這標語是哪個天津段子手想出來的啊”
“不是天津段子手,這是國家統一制訂的幾個計劃生育口號。
天津電子集團,蔣築英和天電消費電子實驗室的幾個研究員出集團大門,看見對面街道的空白牆面刷上了這樣的標語。
天電的研究員小曾評價了一句, 蔣築英告訴他這不是哏都人想出來的,是國家統制定的,在全國其他城市也能看到街上刷著“一一個不少, 兩個正好,三個多了”。
小曾:“咱們中國啊,人太多,地太少,人口要是無限膨脹下去,養活自2真有點難度。進口糧食吧,又不能進口得太多,怕外國人卡脖子。這計劃生育是不搞不行了。”
蔣築英: ”確實是這個原因,所以我們現在就算是有很多外彙,但進口糧食還是很節制的。
小曾:“我也認為是這樣,進口一些改善生活性質的東西,比如飼料糧,比如肉類、水果,還是可以的,主糧還是自己生産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