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臺北發傳單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117章,臺北發傳單了
尼克松訪華帶來的第一個聯合公報 《. 上海公報》,有點像真實歷史中美關系三份聯合公報中的第1 (上海公報) +部分第3份(八 七公報)內容的糅合。
第2份聯合公報是中美建交公報,這得過一段時間時機才成熟。
尼克松的這份公報中,中美談了世界局勢問題,談了越南問題,然後各自表述了自己對臺灣問題的主張。
美國對臺灣問題的說辭依舊是美國注意到海峽兩岸均認為自己屬於中國,這句話是屬於二戰之後西方的“政治正確”,即一個地方如果全體人民都覺得自己不屬於某個國家了,美國(美國認為世界其
他國家也應如此)應承認這個事實。如果這個地方的人民沒有這麼覺得那就算了。
不過嘛,在某些時候這話也就說說而已,比如2014年2月的克裡米亞。
在《上海公報》,美國新增了原本第3份聯合公報的部分內容:美國無意推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政策。
這是此前三個月中美先遣隊接洽踩點的核心內容。這方面不達成共識,空軍一號是來不了中國的。
但是這份上海公報沒有新增原本第3份聯合公報當中“美國售臺武器在效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現有水平,並逐步減少它對臺灣武器的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直至最後的解決”。
對臺軍售問題現在中國沒有對尼克松提起,因此聯合公報中沒有關於對臺軍售的文字。
中國沒有著重強調對臺軍售問題,首先是因為現在大陸和臺灣的經濟總量比例”十分正常”。
原歷史位面,簽署八一七公報的1982年,臺灣gdp500億美元,大陸2000億美元。
本位面,去年臺灣gdp是80億美元,中國2800億美元,臺灣是大陸的135。
其實現在的美國對臺軍售是軍售+軍援模式,光靠臺灣自己的財政買不起足夠的武器。
除了經濟總量比例“十分正常”之外,還有對臺軍售對臺灣實力的加成幅度。
在原歷史位面的1982年,情況是這樣的:
大陸這邊, 1979年我方終於解決了59式坦克裝甲鋼和炮管成品率低的問題,從1980年開始59式坦克終 於可以量産了(59式6000多輛的巨大産 量有60是在1980~1985年這六年生産出來的,前面20
多年都只是少量量産)。
1982年我們終於做到了能順利量産殲7改(米格21比斯) 。
1980年南太平洋洲際導彈試驗,我方派出的是6艘半裸奔051 (只有37副炮是完全體,其他武器包括主炮、反艦導彈無一實裝),這些051的主炮終於在1981年定型,1982年反艦導彈定型。
所以,原位面的1982年,要求美國對臺軍售不得提升質量和數量,對中國而言極為重要。
至於現在....
1972年底1973年初,國軍空軍在海峽上空首次發現了殲9c的存在。
殲9是重型制空戰鬥機,看起來像是取消後掠翼改了梯形機翼的雙發米格23,雖然外形看起來不太漂亮,但它的出現逼迫美國向臺灣出售f4,要不然以前的f100、f104什麼的都無法應付。
f4”鬼怪”到貨後,這兩種重型戰鬥機以前在臺灣海峽.上空對線,f 4基本上是能抗住殲9的。
<101nove.,國軍飛行員沒和它玩近距離狗鬥模擬對抗,但是雙方在隔著10多公裡的時候,f4和殲9c玩起了以前經常玩的垂直爬升比賽:雙方已經有默契了,晃晃翅膀,兩邊一起紮
到低空然後往上爬。
這次一比賽,國軍飛行員發現共軍這個新戰鬥機爬升能力比以前高誒!
高了至少10。
除此之外,更明顯的進步是殲9c雷達全換了,這個是雷達告警器提示的。電子戰裝置全換了,這是有一次在空中相遇的時候殲9c開了會兒幹擾機,把對面4架f 4的無線電通訊給中斷了。
臺灣還有 艘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這是中國淘來了一艘英國城級輕巡之 後美國的應對式軍援措施。
克利夫蘭倒是能和城級對位,但那是五十年代了。到現在,中國的區防+相控陣雷達導彈巡洋艦一艘接一艘下水, 臺灣根本沒辦法獲得對等的裝備。難道要把長灘號援助給國軍麼。
總之,現在大陸這邊的軍事裝備,技術水平是強於對岸的,即便是美國破例給了本不應該給國軍的f4,現在又爭吵要不要給全新建造的ddg,總體上的技術優勢仍然在我們這邊。
因此美國要是特別想軍援送錢,那就送唄。
“喂,你聽說了嗎,尼克松訪問中國,在上海和中國起發布了《上海公報》。”
“我聽說聽了,你有沒有上海公報的全文 ”
“有,但是我在臺大的朋友只讓我看報紙不讓我帶走,我手抄了一份。”
“是嗎借我抄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