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中美之爭是戰略利益之爭,僅此而已(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九十八章,中美之爭是戰略利益之爭,僅此而已
“這是一次痛苦的大選。
“共和黨人理查德尼克松最終戰勝黨內多個重量級候選人,獲得共和黨提名。這已經是他第四次角逐美國總統了: 1960年敗給了肯尼迪,1964年還是敗給了肯尼迪,1968年敗給了林登約翰遜。尼克
松的第四次努力會獲得成功嗎
“休伯特漢弗菜也處於痛苦之中。他雖然宣佈自願退出1972年大年選,但據悉,事情的真相是他沒有獲得民主黨高層的認可,高層認為現任的美國總統不適合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的連任,這對休伯
特漢弗萊來說無疑是一次痛苦的體驗。
“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的南達科他州參議員喬治麥戈文也處於痛苦之中。作為美國自由派的標誌性人物,麥戈文反對越南戰爭,但他的競爭對手理查德尼克松也反對越南戰爭。
“民主黨和共和黨候選人提出的競選口號當中,關于越南戰爭的態度竟然是高度一致的。
“之所以高度一致, 是因為美國人民比上述任何一位政客都要痛苦,無論是誰,但凡在演講中說半句話關于越南戰爭的好話,或者說半句越戰應該暫緩撒軍”,他的支援率就會立刻暴跌。”
“1972年9月,有991名美國青年在越南喪生,再度逼近了1000大關。有許多媒體猜測,五角大樓在刻意壓低美軍的死亡人數,因為一旦單月死亡超過1000人,五角大樓就必須有人為此負責。”
“五角大樓則在痛苦地辯解: 9月份的傷亡數字飆升主要是因為9月2日~10日的夏火行動’失敗,這次行動中有370名美軍士兵喪生,在隨後的戰俘解救行動中又有170名陸戰隊員喪生。其實在1972年
的前幾個月,美軍的月陣亡數始終控制在500人以下。
.....
慕尼黑奧運會的黑九月事件沒有影響到美國國內,美國國內在9月和10月份處於大選狀態。
中國在悄悄關注美國大選。
163、1964年中國很意外地不得不決定“與肯尼迪共存“,結果肯尼迪並沒有與中國共存存滿8年。同樣,1968年之後中國認為會與約翰遜共存8年,結果約翰遜也英年早逝....
1972年的大選倒是可以確定,中國不會與漢弗萊共存,因為漢弗萊宣佈自己不競選連任,這樣他就會只擔任一年不到的美國總統,是美國歷史上在任時間最短的總統之一。
(在任時間最短的那位,威廉哈裡森,在1841年宣誓就職儀式上著涼,染上肺炎一病不起,31天後卒)
美國的兩位候選人也在表示自己的對華政策。
政策。
候選人提出的競選綱領,主要圍繞美國內政政策。在說完自己的內政施政綱領之後,就是闡述自己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中首先是對蘇政策,這幾乎等於是美國的對外總戰略;其次是對歐或者對華
在上一任總統大選,約翰遜對決尼克松的時候,外交政策的重要度順序是對蘇、對歐、對華。
四年之後,麥戈文對決尼克松,兩人不約而同地調整了外交政策的重要度順序,現在的順序依次是對蘇、對華、對歐。
喬治麥戈文提出的對華政策總方略是:
加速越南戰爭越南化步伐,在1974年完全撤出越南,並同步減少中南半島駐軍,改善與中南半島諸國的關系,與中國在中南半島緩和,在西太平洋維持現狀。
尼克松提出的則是:
從越南撤軍越早越好,在中南半島的駐軍減到最低(並非裁軍,而是這些軍事力量轉移到中東、歐洲等更急需的地方), 中美關系正常化。
在越南政策上兩人幾乎是一樣的,只是麥戈文說的是一個具體的時間1974年,這也是約翰遜病逝前確定下來的路線圖。但老道的尼克松不說具體年份,就說”早撒,快撤,越快越好”,這就迎合了美
天的相:
國民眾
的想法。
因為1974年離現在還有2年呢。
即使最後尼克松上任估計也還是1974年才能完全抽身,但在喊口號的時候表明自己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最博選民喜歡的)。
對華政策是兩人最大的不同。麥戈文的意思是在越南問題上結束中美對抗,緩和一部分中美關系,但又說“維持現狀”,這意味著麥戈文在臺灣問題上會維持現狀。
尼克松說的“中美關系正常化”,意思就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常的正式的外交關系。
言外之意就是在華盛頓那裡,不能再拿臺灣代表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