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部主管糧食進口的副司長楊銳覺得很不可思議,之前他了解到的資訊和西方糧食機構是樣的:蘇聯去年和今春平均氣溫較高,播種面積明顯增加,蘇聯自稱今年糧食豐收,等等。因此楊銳認

為今年糧食是平價甚至低價年。

但是小佟帶來的遙感部門門的分析報告顯示,蘇聯今年的農業生産不咋地,因為3、4、5月的莊稼長勢很糟糕。

“楊司長,這是我們一整個部門再加上天上的那顆遙感11號的共同成果,您看,我們手裡的這份報告,有23的篇幅是我們反複驗證的過程。

遙感11號,去年發射的遙感衛星,這一顆的具體類別屬於 農業估産遙感衛星”。

衛星如何做農業估産其實還是傳統的統光譜分析的路子,只是光譜的測量精度比上代又高了一個數量級,就成了。特別簡單粗暴。

當然這是衛星上的紅外和紫外遙感攝像頭本身的技術要求,除了衛星的測量精度要跟上,地面也要積累很多經驗資料。

比如小麥。西方機構租的衛星能調查出來蘇聯今年播種了多少億畝的小麥,這算是”初級“調查。農業估産是“高階”調查,不但要知道這些小麥的總面積,還要知道這些小麥的長勢。

一片小麥,如果到了5月中旬還沒開始泛黃,那就說明它不太行,可能是生長期水太多了。如何定義“泛黃”和“青綠”這是可見光感測器拍攝的影象能做到的事情。

小麥泛黃了就一定結出足量麥子嗎也不 定。如果在4月份連陰,那麼麥田是泛黃了,但是你走進田裡仔細看,那些麥穗都是翹上天的而不是沉甸甸下垂的。因為麥穗上大多是幹癟的空殼,重量輕

當然翹上天了。

好,現在我們走不進麥田,只能用衛星在240公裡的高度看,怎麼辦

用紅外光譜(被動熱成像模式)掃描

當太陽照到這片地區的時候,所有物體都會升溫。其中金黃的麥田會比草地升溫幅度大一點,因為此時小麥開始逐漸抽幹自己的水分(所以變黃了) ,水分少了升溫降溫的幅度就會猛一點。

幹癟的麥穗和飽滿的麥穗的區別呢也有。片小麥如果長的飽滿的麥穗佔主流,那麼因為麥穗壓彎了禾杆,彎下來的禾杆接受太陽光照射的面積更大,所以升溫幅度比不彎的禾杆大一點點。

就是大點點,不是億點點。

打個比方,金黃的但是麥穗幹癟的麥田,曬到中午2點升溫7°c,那麼金黃的但是麥穗飽滿的麥田,升溫幅度是7.001c。

<101nove.也不是7.01°c,是7.001&039;c。

所以說想要有農業估産衛星,首先的基礎就是得有高精度感測器,才能用暴力法死磕搞出來這個功能。

....

遙感部門厚厚的分析報告終於讓楊司長相信了這件事:到1972年5月, 烏克蘭的小麥長得很不好,別說大豐收了,烏克蘭今年的小麥可能有2的減産。

由烏克蘭類推其他地方(資料處理能力和衛星拍照能力有限,只做了烏克蘭的分析),蘇聯今年的農業形勢應該是不太妙的。

那麼蘇聯現在大肆宣揚今年即將豐收是個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想把世界糧食價格打到低位,他們在低位買入。&039;

陳澐總理一句話總結出了蘇聯人的意圖。

楊銳:“我們也是糧食進口國,雖然進口量相比糧食産量來說小一些,但一年也是一千萬噸。蘇聯用這種招數來打壓國際糧價,於我們也有好處。

陳法:“這是對的。所以,我們也不要在國際上戳穿他們了。

李強:“陳總理,楊司長,我提個意見啊。我們當然不在國際上戳穿他們的那套話,這是當然的。不過,如果因為蘇聯的招法,國際上出現了幾個月的糧價低迷期,我覺得我們還可以把這個一因素利

用起來。

楊銳:“您是說,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