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佈雷頓森林體系快要終結了

“現在有很多人在說,美元的金本位快要走到頭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快要終結了。”“現在說出這些話的人並不厲害,因為現在已經是1970年的7月,在經濟學界,這幾乎是已經公認的觀點了。那麼美元的金本位出現崩潰的跡象是在哪一年呢?是1967年,甚至可以說1960年。那時候

的第一次美元危機就已經昭示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最後結局。

“而我在1967年11月就說過這句話。”中央財經學院。默頓米勒,芝加哥大學教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受邀來中財進行有關國際金融與西方經濟政策的研討會。研討會的第一天,默頓米勒就講了當前美元對黃金的比率維持越來越困難的問題。或者說,美元什麼時候與黃金解鈎的預測。“我們可以清楚看到60年代之後美國與其盟國之間日益突顯的經濟矛盾。歐洲和東亞的經濟在快速增長,經濟實力的增長使得這些國家逐漸利用國際貨市權力表達對美國的不滿。”“1967年的法美貨幣對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法美之間恰好在1967年發生了政治沖突,加劇了兩國在貨幣和金融領域的對抗。法國於1967年夏天退出了“黃金總庫”,加快了將美元兌換成黃金的速度,在巨大的兌換壓力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

1965年的1.25萬噸迅速下降至1967年的1.07萬噸。

“法國從佈雷頓森林體系中獨立出去,直接釀成了1967年11月的第二次美元危機。第二次美元危機沒有擊倒美元,但是擊倒了英。”“英鎊作為英聯邦成員國國際儲備的主要形式,在二戰後的國際貨幣儲備中一直保持著第二重要儲備貨幣的地位。英鎊的貶值動搖了世界對儲備貨幣體系的信心,並引發對美元的攻擊。”“今年3月16日,美國召集有關國家央行行長舉行會議,與會的西歐主要國家同意解散”黃金總庫”,並接受了美國提出的建立黃金過渡期規則的計劃,包括黃金的雙重價格方案,維持金融市場秩序的一

些措施,以及一個提前啟用特別提款權的時間表。

“這等於釋放了明顯無比的訊號,再不明白的人可能就是傻子了。總而言之,在美國的主導下,與黃金“主動脫鈎的貨幣戰略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我從旁觀者的角度,在這裡也建議中國做好相關的準備。”

默頓米勒的話引起了與會者不斷的點頭贊同。當他最後一句話建議中國也做好相應的準備時,陳法一邊點頭一邊說“準備工作在做了,在做了。”默來勒:“副總理閣下,希望您說的在做了不是指剛剛建立儲備賬戶。”陳法還是十分低調地說道:“是有點倉促的,不過現在已做的準備比這要多一點。”

顧準:“來勒先生,越南戰爭到現在已持續5年,我是說全面擴天化的越南戰爭。這對美國當前的政府財政以及國家經濟構成了明顯的影響。這種影響今後將會如何發酵和演變呢?”默頓米勒:“最近一年我們在談論的話題是美國的通貨膨脹、國內製造業生産力的不斷下降,以及與西歐和日本的貿易關系都使美國的國際收支情況不斷惡化。這些現狀與越南戰爭有相當強的關聯

性,是美國不斷增長的軍事開支導致通貨膨脹率不斷攀升。”

“與此同時,生産力的不斷下降和雙掛鈎的貨幣安排使美國在面對德國和日本的競爭時無法利用彙率機制進行調節。隨著美國出口佔全球出口份額的不斷下降,其國際經濟地位也受到挑戰。”“到今年6月份,美國的黃金儲備下降到了9070噸,價值110億美元,而美國政府的短期負債已經達到了250億美元,這意味著外國政府和中央銀行所持有的美元中只有44得到了黃金保證。”“因此,美國只能透過公開打破舊有規則,主動與黃金脫鈎,才能維持它在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並使債權國讓步。在這種情況下,擺脫美元的黃金伽鎖就成為美國獲得更大的國際貨幣權力的必要選顧準:“當美元失去黃金儲備支援,從美金變成美紙之後,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會受到什麼樣的威脅?”默頓米勒:“會有一段動蕩期。如果我的預測成為事實,美元將在明年或者後年初與黃金脫鈎,這就意味著從1972年到1977年,美元將會進入一個倒鞍形的週期,先下滑,後回升。”顧準與默頓米勒對話交流,陳法在一旁思考問題。默頓米勒是經濟學家,他從經濟學的角度預測美元去黃金化之後會震蕩5年。但實際上美國政府在決定去黃金化之後就在中東展開了穿梭外交,無數政客在華盛頓和中東産油國之間進行遊說,最終

擇。

建立了石油美元計價機制。這讓失去了黃金支撐的美元有了新的支撐物:石油。

“石油美元”表面上的意思是:石油以美元計價,産油國出售石油獲得美元。但實際上石油美元的本質並沒有那麼簡單。它之所以支撐起了美元和美國,靠的不是強制産油國以美元計價進行原油交易,而是要求産油國把出售石油獲得的收入,在扣除産油成本和其他必要的進

口成本後,剩下的盈餘用來購買美國國債。

這樣才可構成一個閉迴圈:美元石油美國國債,一個很大的貨幣回籠迴圈。

當這個迴圈形成之後,石油價格暴漲對美國政府來說就不是要命的事情了,漲價就漲唄,最後這美元轉了一圈還是飛回自已錢包,完成了美國收割全世界的過程。當然美國企業可能會叫苦連天,但美國政府至多也就是裝模作樣地叫一下苦。

中東油霸們為什麼願意把石油的利潤拿去購買美國國債?因為美國向中東油霸提供安全保證。中東油霸們為什麼需要美國提供安全保證?因為油霸們自己很弱雞,不能打。因為中東地區沖突、民族沖突、宗教沖突、教派沖突劇烈。因為蘇聯在強勢打入中東。

《中蘇石油輸送管道西線正式開工》“1970年7月3日,中蘇石油輸送管道西線在阿拉山口舉行工程啟動儀式。”“中蘇石油輸送管道西線以蘇聯哈薩克加盟共和國阿特勞市為起始點,途經肯基亞克、庫姆克爾和阿塔蘇,東至阿拉山口市,總長2800多公裡。”“該管道與古絲綢之路重合之處頗多,因而被稱為第二絲綢之路、“黑金之路。”“1969年,中國石油産量已達到5000萬噸,但同時國內的石油消費量也達到了5000萬噸。在1969年生産的5000萬噸原油中,除出口100萬噸之外其餘均由國內消費,此外年度進口成品的特種油料68

萬噸,現在中國是一個石油進出口基本平衡的國家。

“在未來,中國的石油産量仍有較大的提高前景,預計在80年代到來前中國的原油産量可達到1億噸,最終達到1.5億噸左右,但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將會大大高於國內石油産量。”“經濟部門預計,中國將在1975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且進口量會逐年增大。”“以當前中國的年外貿額及貿易順差情況,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並不會對國內經濟和國家外彙財政造成本質的影響,但在石油進口的過程中,做到石油進口地的多元化尤為重要。”

從1968年開始就釀的中蘇石油管道,現在終於開工了。規劃的一共有兩條線路,東線起自蘇聯遠東的斯科沃羅季諾原油分輸站,經由中國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內的13個市縣區,止於大慶站。西線從哈薩克到阿拉山口,進入中國之後另有石油分

輸管線送到各個需要原油的地方。

按照設計規劃,1975年管道完工時,東西線每年的原油輸送能力是每年1000萬噸原油。

1000萬噸原油是多少錢?.....按現在的石油行價是2.23美元一桶,一噸原油是6.5~7.5桶,1500方噸也就是1.5億美元在石油危機到來之前,70年代頭三年,原油價格基本都在2~3美元一桶之間浮動。真便宜啊。“什麼?中蘇石油輸送管道出口的原油,中國方面提出,想用人民幣付賬?勃列日涅夫楞了。柯西金:“中國人是這樣提出的。的”勃列日涅夫:“難道用盧布不好麼。”柯西金:“無論盧布還是記賬盧布,最近都發生了一些波動,記賬盧布就不用說了,東歐國家的記賬盧布賬戶出了不少問題,而盧布,也出了價格上的大問題,中國人認為如果用盧布結算石油,會讓

雙方進出口的賬目變得很不清楚。

勃列日涅夫:“要更換貨幣種類這很難辦,我們手裡拿著盧布,從中國進口貨物,中國拿到盧布,再到我們這裡購買石油,這不是也很自然嗎?”

這是中國第一次提出用人民幣作為原油交易媒介。蘇聯那邊,蘇共中央主席團開了一次會討論,得出的結果是:我不願意。中國:ok,那我們繼續搞石油管道的工程。反正從正式開工到石油管道落成、通油,還有5年的時間到時候,從這個管道輸往中國的原油是200萬噸一年還是1000萬噸一年,就有得說了。1970年,蘇聯軍工生産繼續狂飆。現在蘇聯陸軍的坦克總數已經達到了37500輛,並且還在快速增加。需要注意的是,蘇聯是在一邊大量淘汰老舊的t3485坦克,一邊接受新生産的坦克,即便這樣

坦克數量的增長還是非常迅速。

37500輛遠遠不是蘇聯裝甲洪流的頂峰,最高峰的時期蘇聯現役坦克數量5.5萬輛。核潛艇,蘇聯海軍現役數量87艘,還有十幾艘正在建造。同一時期美國的核潛艇數量是89艘。7月6日,滿載排水量4萬噸的“基輔”號中型航空母艦在烏克蘭黑海造船廠開工,蘇聯海軍將第一次擁有可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軍艦。

和高歌猛進的軍事工業相比,蘇聯的民用工業經歷了66~68年的柯西金改革之後,現在逐漸回到保守吃紅利的階段。柯西金改革的確給蘇聯企業增加了一些活力,也增加了一些民用工業産能,比如從義大利引進的菲亞特技術建立的陶裡亞蒂汽車廠在1968年投産,到1970年年産量已經達到45萬輛,接近了原設計的

年産60方輛的指標。

但是,民用工業這個東西,你不能停止前進啊。停止前進那就會迅速掉落下去直到降級。.南京。一大片工地,中間搭了個臺子,算是奠基儀式現場。在臺子上,帶有“南京””fiat”的橫幅迎風飄揚。“菲亞特與社會主義陣營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過去有菲亞特蘇聯,今天,菲亞特中國也來了!”南京菲亞特公司的奠基儀式。菲亞特總裁維多利奧瓦萊塔在現場。瓦萊塔幾年前到蘇聯出席陶裡亞蒂汽車廠的奠基儀式,現在輪到南京了。南京菲亞特和陶裡亞蒂汽車廠都是現代化的大型汽車製造企業,但和陶裡亞蒂不同的是,南京菲亞特的主打産品不是轎車,而是中巴車,載客十幾個人的中型客車。但實事求是地講,瓦萊塔來得有點晚了,菲亞特沒搶到第一個合資汽車廠的名號,當然,這時候的中國對汽車工業從來不嫌少,不管是哪個國家,不管是不是第一個來投資的,只要敢來我就敢要。急速擴張的汽車工業,大概也是中國做出“石油自産1億噸仍然會不夠用”的預測的主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