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中國同志怎麼婆婆媽媽的!

酒仙橋,北京電子管廠774廠)。

<101nove.型、d型廠房的圖紙?不是留存檔案?什麼?你們要照著圖紙繼續蓋樓?”

負責對口援建774廠的工程顧問、列寧格勒建築工程局的吉洪諾夫高階工程師愣住了。

“是的是的,我們還想再多蓋一點,反正磚頭管夠。”774廠籌建委員會主任林巍在電話裡說道,“吉洪諾夫同志,如果您方便的話,我現在就去您住的地方拜訪。”

北京774廠,蘇聯一五時期援建的91項重點工程之一,1952年2月開工,預計1955年建成投産,産品線預計有4個類別、9個型號的真空電子管,尺寸和電流值各不相同,分別對應雷達、無線電臺、收音機、等等電子電氣裝置的電子管零件供應。

而現在,因為“璞玉”計算機投入執行以及中國決定開啟自己的計算機産業的緣故,774廠的任務又多了一個:為電子管計算機供應關鍵零件。

在一五期間,全國電子工業投資總額為5.5億元,而北京電子管廠的投資就達到了1.02億元,差不多佔了當時電子工業總投資的五分之一。建設774廠,國家那是花了大價錢的,但蘇聯援建的這個廠也確實規格很高,建成之後將是亞洲最大的電子管廠。

現在是7月底,廠房開工還不到半年,但774廠已經組織起了一堆小作坊,開始培訓電子管裝配線工人了。

774廠之前也不是毫無基礎,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北京的一家民營收音機廠。當然774廠實際繼承的大概也就是這家收音機廠的幾個技工和價值1500銀元的股份。酒仙橋這裡原本是有房子的,前清八旗的一座營房,計劃在工廠投産後用作774廠的工人宿舍,現在工人還只招了15不到,那就一部分做宿舍,一部分改做培訓教室,給新工人在這裡練手。

774廠新修的廠房呢,那就比較上檔次了,一排排整齊的車間,有的是裝配車間,有的是測試車間,有的是玻璃或者金屬加工車間,全都是高品質紅磚壘出來的,外觀還特別洋氣。其中人員比較密集的裝配車間都有很大的窗戶和頂吊電扇,這是蘇聯和東德電子管廠的典型風格。

正因為廠房比較上檔次,所以籌建委員會看上了這種建築格局,現在向吉洪諾夫提出再多蓋點。

吉洪諾夫這個人比較好說話,圖紙這個東西本來就是要留給中國同志的,所以肯定會給。林巍到吉洪諾夫的住處後,又得寸進尺地提出了一個新要求:中國計劃外建造的廠區在開工之後,希望吉洪諾夫也能擔任工程的監督顧問。

看在中國同志給雙倍加班費的份上,吉洪諾夫也答應了,於是每個月的4天週末也交給了中國工程專案。

“嗯……挨著774廠,”吉洪諾夫看著預定的廠址,“要蓋c和d型廠房,這裡是你們想另建一座電子廠嗎?”

林巍:“是,也不是……”

緊挨著774廠,國家計委和電子工業局又開闢了一塊地皮,面積相當於774廠設計中的廠區的60,但這裡並不是一個工廠,而是4個工廠。

第一個叫做774a廠,為什麼叫774a這是中央訂下來的,林巍自己都莫名其妙。774a廠佔地面積也是最大的,用掉了新廠區一半的地皮。

剩下的一半地皮目前暫時安排了3個工廠,最終也可能是4個,也可能是5個——在上級下發給林巍的計劃書裡面,這裡是空白的,什麼廠沒寫。

只寫了要求:剩下的這一半地皮,建造6排c型廠房和6排d型廠房,c和d是交錯的佈局。中間沒有圍牆分割,但是圍牆是比較好修的東西,建牆分割之後,這裡最多可以塞下6座工廠,每個小廠都有一排c型廠房和一排d型廠房。

“774a廠……”吉洪諾夫咂巴著嘴,“意思說它可能與774廠的功能接近?”

林巍:“我也不太清楚。”

吉洪諾夫第一個週末就帶上林巍配備的幾名助手,簡單勘測了一下新廠區的地質情況,沒什麼問題,這一塊地方做廠房的話打地基流程和774廠幾乎一樣。

第二個週末,吉洪諾夫看見的除了林巍之外,還多了一些人。

李強:“吉洪諾夫同志,你好。”

吉洪諾夫:“你好,李局長,蘇聯的機器製造企業又增加了對你們的機器裝置出口嗎?以至於你們又可以多建一座或者大半座工廠?”

李強:“這個目前還沒有確定,但是,我們在南方有一些機器進口的渠道,如果找對了人,可以從香港購買一些機器裝置,拿來建工廠。”

“英美的機器,非常貴,”吉洪諾夫說,“我是建築工程師,不是電子專家,但我也聽說過這種說法。而且,英美的裝置與我們的車間不一定匹配。”

李強:“應該不會有太大差別……c型廠房是容納大量工人的手工裝配線;d型廠房是高溫車間,這是通用性很高的兩種建築。我們只建空房子,裡面的陳設會等我們的機器到貨之後再臨時修改的。”

……

李強說的倒也是實話,774a廠就是電晶體廠,可李強現在都不知道將來的電晶體生産裝置是個什麼樣,反正先把廠房預備好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