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導彈與核彈是戰略武器組合(第2/2頁)
章節報錯
核彈和導彈也是兩個“彈”。
總理:“導彈,是像納粹德國末期使用的v1和v2那樣的武器吧?”
錢學森:“是的,v1是飛航導彈,v2是彈道導彈,我比較看好的是彈道導彈。1949年,那時候我還沒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且還是加州理工的古根海姆噴氣研究實驗中心主任,那時候我提出了一個構想。”
錢學森轉頭看看,辦公室裡沒有黑板,於是他就拿了一張紙一支鉛筆,在紙上邊畫邊說:
“洲際運輸火箭。為什麼是運輸火箭呢,因為當時美國軍方對這個專案還不感興趣,因此我就把它設計成洲際運輸用途……”
總理:“錢博士,我看過《飛行》雜志上面報道的你這個洲際運輸火箭的文章,甚至還記得其中的資料引數呢。”
錢學森:“啊?哦!”
總理:“經你這麼提醒,這個洲際運輸火箭,確實和彈道導彈挺相似的。”
錢學森:“洲際運輸火箭再入大氣層後,先利用空氣減速,然後在中高空啟動減速火箭進一步減速,最後緩緩降落在陸地上。如果我不要減速火箭,同時艙中搭載的也不是乘客而是一枚核彈頭,核彈頭上有高度計,在幾千米的高度就引爆核彈,轟~~~”
錢學森雙手比了個爆炸的手勢,“v2只能打幾百公裡外的目標,它能打幾千甚至上萬公裡之外的目標,就如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距離。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外飛行,速度15馬赫以上,根本無法攔截。而現在美國空軍痴迷於用重型轟炸機,大量轟炸機編隊硬闖敵國的防空體系,我敢說這在以後肯定越來越難,最後甚至基本上無法突防。”
“當然,導彈的價格可能會比任何一種重型轟炸機都貴,但這是值得的,因為它可以完成轟炸機完不成的任務。”
總理:“可不可以這麼說:原子彈,不,核武器的出現,使得導彈昂貴的缺點不再是缺點了。以前要幾百上千架轟炸機對一個城市實施轟炸,投放幾千噸炸彈才能達到的效果,現在只需要向城市上空投放一枚幾噸重的核彈頭就可以達到,這時候投放核武器的工具昂貴一些並不算什麼。”
錢學森:“完全正確。總理,您不但知道v1和v2,甚至知道我在美國火箭協會年會發表的航天器構想,這實在是太讓我吃驚了。”
總理:“我們的國家雖然還是個農業國,可也不能不瞭解一下最先進國家的最先進科技是個什麼樣子。而且,我們跟蹤這些科技也是有現實需求的。”
總理話只說到這兒。
書記處上一次開會的時候討論過要不要讓錢學森也進入科技小組,並且成為小組裡第三個知曉未來檔案的人。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包括主席在內,書記處5位同志都有些猶豫,會議暫未就此形成決議。不過有一點幾位都是一致同意的:錢學森歸國之後應該盡快賦予他重要的、能發揮其所有專長的職責,這既是對錢學森的信任,也是對他的一個考察過程。
錢學森:“的確是這樣。中國歷史上這麼長時間都是科技文化發達的大國,在近代這一百多年雖然落後了、捱打了,可新中國成立,在朝鮮和美國打了一仗,我覺得咱們中國人的那種精氣神又回來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幾十年時間,或者更短,我們國家一定會重新回到巔峰。在重回巔峰的過程中,如果我能為國家出一份力,那麼我個人也就無愧於自己的歷史責任了。”
……
總理與錢學森的會面結束,錢學森回去看一五計劃的重點工程概要,總理則回去與書記處此刻正在北京的陳澐、總司令,三人開了個小會。
總理:“錢學森提出的觀點是核武器、導彈是未來戰略武器的兩大組成部分,這種劃分方式似乎比我們之前的看法更合理。而‘星’,之前我們猜就是人造衛星,但我和錢學森談宇航技術的時候,我們的話題非常發散,錢學森說了很多未來航天或者宇航的有潛力的發展方向:亞軌道飛行也就是洲際運輸、人造衛星、深空探測、太陽系內行星探測、恆星探測、星際航行。錢學森說,航天領域這些所有的可能方向的突破,都是對人類文明而言十分重大的事件。”
陳澐:“在《2021統計公報》裡,我們2022年就在探測火星,這算是太陽系內行星探測,還往太陽發射了一個探測器,這是恆星探測。這些錢學森都說到了。人造衛星他也說到了。但是,我們國家在建國70年之後,與兩彈並列,稱為國家級跨越突破的是星,人造衛星。兩彈一星在那個時候甚至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片語了。看來這裡頭大有名堂。”
總司令:“雖然我對這個一點頭緒都沒有,但是,這是不是說明人造衛星對國家的意義或者用途,比這探測器那探測器的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