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國家重點實驗室(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九章,國家重點實驗室
“我在加州理工大學,和幾個同學湊一塊兒搞了個工作室,一共是五個人,後來還有一個中途加入的,就這六個人。在9年,我們搞出了4款驗證性質的火箭發動機,發射了7枚探空火箭。”
錢學森跟聶榮臻、李強講他在美國留學時做的故事。不過錢學森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說明:為什麼在加州理工,六個學生就能搞出好幾款火箭發動機,而在中國就算湊出6個懂空氣動力學的人,現在也沒法開始做火箭發動機。
“我們六個人其實只是設計師和裝配匠,我記得有時候裝配還是僱人來做的,我們一般只管設計。有一次,我設計了一個過氧化氫也就是雙氧水的火箭發動機,那麼燃料怎麼解決呢?開著車去化學品市場買,過氧化氫a類品,最高純度的,一大桶,商店負責把大桶吊上卡車車鬥,然後就回家了,總共花費110美元。”
“過氧化氫發動機之後馬利納、帕森斯設計了一個濃硝酸+航空煤油的發動機,也是一樣,買。硝酸不能用汽油桶裝,沒關系,查洛杉磯的黃頁,找到一個賣紅煙硝酸的化學品工廠,付錢之後工廠包送,直接把一桶紅煙硝酸送了過來。哎,不過帕森斯設計的這個發動機爆了,把宿舍樓燒塌了一半。”
李強:“的確,我們現在的工業建設,還在努力實現三酸一堿這些基本的工業原料國內能有廠子生産。高純度的過氧化氫現在都造不出來,得進口。紅煙硝酸如果是用在火箭發動機裡頭,純度估計也不是一般的工業原料那種標準。”
錢學森:“化學品原料之外,還有機械加工。火箭發動機本身的大部分零件,我們也都是直接選擇貨架産品,只有少部分是自制零件。在北美這方面的産品很多,生産廠家也很多,我們六個人的工作都是依託於這些工廠和商店的,也就是說,依託30到40年代美國的工業基礎。”
“回國以後我也認真查詢了一下,五金、機械加工這一領域,我們國內大片的空白。大學生就算有知識有設計的能力,也沒法找人實現他們的設計。這兩個多月我看了國內的現狀,思考了很久,在目前的條件下,照搬美國的科研體制是不太現實的,航空航天方面的基礎研究,必須依託於國家力量。”
李強:“現在已經確定沈陽要建設一個兼顧飛機生産、設計、發動機生産和設計的大型航空聯合體,這可能是國家第一個具備航空和飛行器研究能力的機構。除此之外,現在國內高校有一些有航空系,比如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四川大學航空系,高等院校的研究能力也要提上來。”
錢學森:“這幾個大學吧,除了清華大學的航空工程系還像點樣,其他的現在還很弱。川大的航空系是民國遺留下來的,二戰時美國航空隊來華助戰,川大培訓一些地勤人員幫助他們修飛機,在美國這其實是航空維修的技校做的事。北京工業學院是晉察冀根據地的工業學院的底子,現在是正在接受蘇聯的師資、教材,但要說能達到航空高等院校的水平,還得好幾年。”
聶榮臻:“如果把這幾個大學的航空系攢在一塊兒,能不能攢出一個綜合能力比較強的航空航天院校?”
錢學森:“我想未來還是國內有好幾所航空航天方面的高等院校,形成一個方陣比較好。……但是現在這種基礎的話,短時間內攢出一個水平比較高的航空院校,也是有必要的。不過關鍵還是在於如何拔高工廠聯合體以及航空高等院校的研究能力,國家力量怎麼扶持這些研究能力。”
聶榮臻:“最近中央、國務院有一個設想,就是建立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制度。”
……
這是來自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裡的一段話。“加強國家實驗室建設,推進重大科技專案實施,強化知識産權保護,開展重點産業強鏈補鏈行動。”
書記處get到了這句話後面的意思,當然,是按50年代的實際情況理解的。現在國家工業尚未體系化,工業製造能力薄弱,依附於企業的研究部門、研究機構不容易得到充足的支援,很容易變成工廠的“蘇聯技術資料解讀小組”。高等院校裡面如果建立科研機構也差不多。這時候就需要國家“垂直”地對這些研究機構和部門進行扶持。
錢學森瞭解到中央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構想之後覺得很適合現在的情況,立刻就投入到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中。除了人員隊伍的待遇之外,還包括研究成果的轉化,當然這也是在國家體制內進行的,這還需要對1950年頒布的《保障發明權和專利權暫行條例》進行完善,書記處的意思是早日把這個“條例”升級成法規。
不過書記處可能不知道,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制度在錢學森這裡其實是“物歸原主”:這是錢學森晚年向中央最後提出的幾個建議之一,2003年第一批國家實驗室掛牌成立,其中航天部門的實驗室就叫“錢學森實驗室”。
21世紀國內的量子技術、高速軌道交通、船舶與海洋工程、航空技術其中有單獨的隱形技術實驗室)、清潔能源等方面的重大突破、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基本都與國家實驗室相關。
錢學森“再次”投入到了規劃國家實驗室的工作中。他首先規劃的是航空航天技術領域。
沈陽預定組建一個國家航空技術實驗室沈飛現在還是一堆長滿腳手架的廠房建築);
正在組建的北京航空學院設立一個國家實驗室;
正在籌建的在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這個有航空工程系,而且是蘇聯手把手全程援建,水平可以保證,也打算設立一個國家實驗室。
就這三個了。以後如果國家興建新的航空企業聯合體或者航空航天院校,也可以依此原則,確定科研機構或部門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