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一流的車隊設計戰爭
章節報錯
第六十五章,一流的車隊設計戰爭
“..自19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軍隊一共進行了15次天的軍事改革。每一次改革對於這些國家的軍隊都是一次陣痛,但每一次陣痛都帶來軍隊建設的整體躍升。”“克裡米亞、利薩海戰、甲午戰爭、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一次次雄辯地證明:科技和經濟越是快速發展,軍事領域就越有可能發生革命。”“恩格斯在論述19世紀歐洲軍隊改革時曾指出:當技術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泌湧澎湃的時候,如果在軍隊中保守和偏見仍然佔統治地位,是沒有任何好處的。”“等打仗打痛了再改革,這種觀點極其危險。”在對越南戰爭的交戰雙方進行了詳盡的研討之後,劉伯承向中央提交了南京軍事學院編寫、自己署名背書的正式文稿:《我軍編制和體制改革的建議》自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以來,我軍陸軍)的編制體制一直是在調整的。最後一次調整是在1964年,這一次調整讓陸軍做到了軍的合成化。軍的合成化就是將裝甲兵、炮兵和野戰防空兵、工程兵、防化兵等編入軍序列,讓陸軍的軍成為可獨立執行戰役行動的單位。1964年的編制體制改革也首次設立了陸軍航空部隊,盡管到1967年為止15個軍當中只有6個軍建立了陸航部隊,而且軍屬陸航大隊只編制20架直升機,實際上是個空中偵察分隊。在越南戰爭打起來後,基於這兩這三年美軍的表現,劉帥意識到,陸軍合成化到軍、只有軍級才能獨立遂行戰役行動,太不夠靈活了。比如現在駐紮東北的摩托化步兵師。坦克6師就下轄個摩步團,沒有坦克。所以,雖然個作戰師,但其中任何一個師出來,都不能單獨執行戰役行動。不僅僅是坦克和步兵分屬兩師的問題,炮兵也是。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的師屬火炮都是122毫米榴彈炮,現在在我軍壓制火炮序列中算中等口徑”。大口徑的,比如152毫米榴彈炮和130毫米加農
榴彈炮,這是在38軍下轄的炮兵第2師下面。
因此,打起仗來,38軍的四師二旅三團得一起上,戰鬥部隊和技術兵器才齊全,這在進行大規模戰爭的時候是沒問題的,比如二戰,東線的蘇軍打一場戰役止是動用1個軍,集團軍下轄3個軍的那種)都得出動好幾個,甚至會打出2~3個方面軍下轄集團軍若幹)參加的戰
役來。
但如果是小規模戰爭,尤其是需要快速反應的小規模戰爭,問題就出來了。你可能要派出一個師去執行某項作戰任務,為此需要動用112師,此外再從坦克6師借一個坦克團、從炮兵第2師借1個重炮營,從防化工程旅借1個工兵營,從防空旅借一個高炮營和1套紅旗4防空導彈..
劉師的意見是:試行師的合成化,建議北京衛成區的第1軍作為試點部隊。簡單的說就是第1軍的坦克第1師編入1個摩步團,變成裝甲第1師。兩個摩步師則各編入1個坦克團。其他的兵種部隊也差不多照此例辦理。其實南京附近還有個15軍,但15軍是空降軍,屬於特殊情況,本來基本上就是3個空降師各自可獨立作戰。現在第15空降軍也是湖北、安徽、江蘇各駐紮1個師。合成化到師並不是劉帥閑得無聊在玩排列組合,除了讓部隊反應更靈活快捷,這還涉及到另一個關鍵點:師實現合成化之後,在一些威脅不大的方向,就可以不用放一個5萬人左右的軍在那裡,放一個或者兩個師就行。師合成化可以有助於進一步裁減陸軍部隊。
“戰術資料鏈。老劉,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好好研究一下這個東西。”劉伯承到了北京,見到聶榮臻,看過劉師的編制改革方案的聶帥提議,總參謀部要好好研究一下戰術資料鏈。聶帥一直在抓國防科工,所謂的”軍工教父”,不,其實可能是”軍工沙皇”或者“軍工暴君”,大家公認的,聶帥腦洞大,而且大家細細一想,聶帥的這些天馬行空的腦洞,用現在的最新技術或者未來大
機率會出現的基礎技術,.真的有可能實現!
“美國空軍最先搞出來一個ink1,後來是ink4,現在改到了ink4a,另外1961年美國又搞了一個三軍的ink11,現在好像試裝備了。但是呢,美國的這幾套資料鏈系統其實比不上我們的。我們的鏈2和鏈3比他們強。”
聶榮臻:“老劉啊,我覺得,現在很多部隊對資料鏈還沒有足夠的認識,都把它當電報系統使用了。這是絕對不行的。”劉伯承:“南京指揮學院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總參謀部的同志接受能力比較強,各部隊對資料鏈的認識水平就參差不齊了,尤其是陸軍。”聶榮臻:“老劉,我正要說的就是總參謀部。你說總參謀部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比較強,但是,總參謀部與我們預想中的能夠導演未來戰爭的全國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所存在的差距也是最大
的。
劉伯承:“哦?”
對劉帥的疑問,聶帥舉了一個例子,這個戰例還是南京指揮學院的教研組整理出來的:1967年1月9日~11日美軍的”雪松瀑布”行動。這次行動美軍陸戰3師前往名為“鐵三角的越共遊擊隊活動區進行搜尋和清剿,在鐵三角區外面陸戰3師的步兵營就遭到了越共的火力理伏,美軍迅速請求空軍支援,海軍陸戰隊發出的求援指令傳遞
到空軍,空軍出動12架飛機對標記的f區進行轟炸。
陸戰3師繼續前進,發現f區雖然肅清了,但原先認為安全的第2區出現了越共的迫擊炮,於是再次請求空軍支援。這一次美國空軍更爽快,出動了20架飛機轟炸第2區整個“雪松瀑布”行動中,陸戰隊接戰一一召喚轟炸一一突破一一繼續行動往複迴圈了6次。然後聶帥又拿出了總參謀部的一份作戰預案,這是從某個解放臺灣的大作戰方案裡撿出來的區域性戰鬥預案:佔領臺中之後我軍如何掃清中央山脈的國軍殘軍或者說遊擊隊。聶師:“從我個人的觀點看啊,這份預案動用的兵力兵器很多,300多架次的飛機,一次空襲最大調集40多架轟炸機強擊機。但是,作戰預案很呆板。”“你看,這裡假設的是我軍進至南投縣建立支撐點,在支撐點遭到敵襲的時候召喚了一次空中支援,空軍飛機40架,從浙江飛過來,炸這裡,小寶臺谷。”“這就有一個情況,如果國軍的遊擊隊沒有行經小寶臺谷,怎麼辦。”劉帥也在看這份總參謀部的作戰預案,很快他就看懂了聶帥想表達的意思:“這份方案裡面我軍的響應時間是1個多小時,國軍遊擊隊有可能不按我們預測的路線行進。小寶臺谷理論上是最利於隱蔽行軍的山谷,但我們不能排除國軍一方故出奇招,或者國軍一方就是不懂對
空隱蔽常識的情況。所以.…..我們與美軍的空地聯合熟練度還有不小的差距。
聶帥;“美軍在越南,空軍基地距離交戰地域常常只有100公裡左右,起飛沒幾分鐘炸彈就丟過去了,我們在戰役初期和中期,飛機都必須從大陸起飛,距離遠,飛行時間長,要想達到和美軍一樣的空地聯合的配合程度,必須要做得比美軍更好。
“所以,”聶帥指著桌上的預案說,“我們的空軍機群,必須要做到在飛機起飛之後,途中能夠依據最新的戰場情報,臨時更改轟炸目標和轟炸方式。敵人在小寶臺,就炸小寶臺;敵人在白狗山,就改炸白狗山。
兩位師上午擺龍門陣,到下午,聶師和劉師各自找了個團隊來,細細地推演和計算聶師所說的情況到底該如何解決。劉帥找了總參戰役推演部的同志,聶帥找的是總參通訊處、北電和南電搞軍事通訊專案的同志。“讓飛機在中途改變飛行方向,超出了作戰計劃,這就意味著變成一次計劃外的行動了。”戰役推演的參謀提出了這個問題,“當然,鏈2資料鏈可以向飛行中的戰機傳送新的作戰命令,飛行員收到新
的命令是沒問題的。
劉師:“我們明明具備了隨時向戰機傳遞作戰命令的技術基礎,但現在的作戰條令卻必須等飛行員確認要炸什麼目標之後踩起飛,..以前的作戰條令應該修改了。”參謀:“是。按照空軍的作戰條令,戰機在接到作戰命令並確認後,才獲準升空作戰。而這時候接到的作戰命令肯定不是體現最新戰況的。如果可能的話,應該將作戰命令剝離開來,飛到哪裡、留空
多長時簡這還是有效的;炸什麼地方的什麼自標,這是要根據實時戰況做調整的。
另一名參謀提問:“可是,臨時更改轟炸目標,涉及到相當複雜的重設導航點的問題。除了導航點,還有新的打擊目標如何識別和定位。”聶師:“你們以前是如何識別地面自標的?”參謀:“首先是空軍的導航站把飛機導到天致的區域,然後有三種方案找到自標:或是由地面部隊無線電聯絡上飛行員之後指示轟炸;或是飛機的領航員透過地面地形識別定位轟炸;還有就是,飛機
的領航員和飛行員目視觀察地面的情況進行低空轟炸或掃射。
聶帥:“你看你看,又是一個陳舊的作戰條令。在新裝備研製出來之後,總參要好好研究這種新裝備對參謀流程、對整個戰爭面貌都會産生什麼樣的變化。”聶帥身後,南電集團的一名工程師接著說道:“首先是資料通訊方式的革新,,這剛才在說確認目標和更改目標的流程的時候提到了,但在轟炸過程中,資料鏈通訊還會對作戰産生一個相當大的變化:
資料鏈系統可以把目標更詳細的資訊傳遞到戰機飛行員眼前,座標、地圖,等高線圖。你們想一想,關於資料鏈的技術說明文件裡面,是不是這麼描述的?
參謀:“...是。”技術說明文件裡這些都提到過。鏈2和鏈k秒,即便在空軍遠端打擊、遠離通訊中轉站的情況下,通訊速率仍然可以達到12k秒。所以,不能把資料鏈當電臺使用啊。給了你33k的連線速度,不是讓你1秒鐘接受完一封電報,然後資料鏈就讓它歇息兩小時的。工程師:“在機群飛行途中臨時更改目標,還涉及到另一個技術裝備,導航系統。導航系統我記得應該有一份軍內檔案發下去了,雖然是1級保密檔案,但各位應該都有許可權閱讀吧?”劉伯承:“這應該是說衛星導航系統的那份預瞻檔案。”參謀:“就是那個,在天上以幾百上千公裡的速度飛行的飛機,根據頭頂2方公裡高的四顆衛星傳送的無線電訊號,就能獲取自已的實時位置?”工程師:“對,參謀同志,您能不能態度認真地、把它假設為幾年之後可以實現的一種裝備,然後把它代入到未來戰爭的場景裡面?參謀:“容我想想...
“看來,技術文件總參是收到了,只是有一些同志不願意去這樣設想未來的戰爭。”劉伯承點評。
“這是一種路徑依賴,可能以前我們是這樣打仗的,或者以前在軍校裡學習的就是這一套,所以就不想改了。可是,我們不想改,對手想改。如果對手主動改變了戰場的面貌,改變了戰爭的形態,而我們成了被動跟進的一方,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有這樣一句話,是前兩年我在南京軍事指揮學院經常說的。‘一流的軍隊設計戰爭,二流的軍隊研究戰爭,三流的軍隊適應戰爭,四流的軍隊無法適應戰爭。”“我們是做一流的軍隊,把眼光放向未來,還是做三流四流的軍隊,完全被動地捲入戰爭,甚至到了戰場上才用鮮血的教訓領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