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智商釋放器、超級觀察者、超級甲方

翁心植”在錢學森手下做事智商自動+20”的論斷成了段子,從醫學界出圈到處流傳,最後傳到了錢學森這兒。聽到這個段子後,錢學森很認真地糾正道“不是智商自動+20,是我釋放了他們本來的智商”。再後來,錢學森的這條解釋也成了段子。其實嘛,在工業系統,尤其是電子工業行業內,其實還有另一個“智商釋放器”:李強。不過,李強和錢學森不完全一樣。錢學森是手把手建立研究體系、搭建研究團隊的制度,讓所有人在這個體系內都能思維盡量活躍,創造奇跡。電子工業系統的體系和制度是由市場競爭自然形成的,如果說搭建制度的人,那可能是陳法而不是李強,競爭讓電子工業以及其他工業系統自發地捲起來了。李強只是這些工業行業的科研流程的超級觀察者。超級觀察者李強會默默地關注各個行業最關鍵的技術攻關,關注參與技術攻關的各研究所、單位部門,有時候會關注特定的核心人物。當技術研發進行到關鍵時刻一一比如很重要的岔路口,李強會使出電子工業局的大招:開會。開頭腦風暴會。在會議上李強仍舊是個“超級觀察者”,時刻注意這些科研單位的核心人員提出了什麼想法、提出了什麼樣的可能性;對於各種的可能性,會議的參與人員是否對每一種都進行了深入徹底充分的探討。如果有的可能性被所有人草草敷衍了過去,李強就會提醒說,你們不要遺漏任何可能的路線,或許它管用呢。再開動腦筋,想一想。久而久之,現在這種頭腦風暴會,大家一開始就會自發地飈各種想法,然後所有人都開始認真探討想法哪裡可行、哪裡不可行。如果不可行,那麼替代方案或者替代技術是什麼。

每當一個技術被頭腦風暴落馬下時,李強會比所有人都高興,而且會不時地念叻:“這樣最好,這樣最好,我就來看看你們開會。”但是,行業內是有大量傳說在流傳的,那就是李強有小機率會在會議上放大招。一個大招使出去,技術難關轟隆一聲就倒下。不過,據當事人會議,如果是李強放大招才解決的問題,李強在會後並不會特別高興,而是會反複地囑吋、敦促與會者,研究團隊思路要開闊,要既讓工作紮實,也要讓工作有想象力。言外之意是:這些問題你們解決了最好。是你們解決的問題,那麼你們獲得經驗積累。有時候,經驗的積累比眼前這個問題是否被解決更重要。李強的這個態度倒是和錢學森有幾分相似。除了錢學森“智商釋放器”和李強這個“超級觀察者之外,另一個傳奇人物當然就是聶榮臻聶師了。聶帥的綽號是“超級甲方”。帥主要工作領域偏重於車事工業和裝備科研。在武器裝備的論證階段,是聶帥參與最多的時候。聶帥的口頭禪是“保守了,保守了”。比如現在,空軍和導彈研製部門召開的“未來空戰系統及空空導彈”體系研討會。導彈研製部門現在做到了時刻緊町國外的最新發展動態,這是當然的。如果這個都做不到,聶師和空軍早就掀桌子踢屁股了。現在研製空空導彈的第二研究院注意到了美國正在ai47”隼”式的基礎上研製新一代遠端空空導彈,叫什麼還不知道,但編號可能是ai54。這種空空導彈會採用主動雷達制導模式,也就是導彈彈頭自帶一部一雷達,導彈按程式飛行到某個距離雷達開機,自己掃描前方的扇面,自己發現跟蹤鎖定敵機。“ai54這種導彈是靜射程達到200公裡,對轟炸機有效攔截射程100公裡以上的超遠端導彈,所以它的體積也非常龐大,其實ai47的直徑就達到了0.33米,而他們的ai7麻雀直徑是203毫米,我

們的半主動空空導彈和這個差不多,直徑210毫米。

第二研究院的彭總工介紹他們現在的想法,先從遠端空空導彈說起。“比較大的導彈直徑可以裝進去一部彈載雷達。”“那麼我們截擊機,8的第二階段改進型,安裝相應的雷達和火控系統之後,發射這種主動雷達空空導彈也是可以的。當然,除了雷達,還得修改導彈的掛架。畢竟遠端空空導彈相對於中程要重很多。”

“那麼1970到1980年,我們的空空導彈體系是:主動雷達制導的遠端空空導彈,用於攔擊敵轟炸機、高空偵察機;半主動雷達制導的中程空空導彈,具有高度的機動能力,可攔擊戰鬥機和攻擊機,當然它也可以用來攔擊轟炸機;紅外製導的近程空空導彈,與當前一致,重點的改進方向是加天感測器的靈敏度;增關導彈的離軸發射角;增強導彈上的運算晶片的運算能力,提高抗幹擾性。

彭工說完,聶帥接上:“保守了,保守了。”彭工...聶帥:“半主動雷達制導,就是說戰鬥機的雷達要照射目標,尤其是在導彈進入最後的末端飛行段,戰鬥機的雷達必須始終照射敵機,這樣導彈才能沿著雷達的回波去尋找目標,是吧。那空戰中,我

們的戰鬥機發射導彈之後就不能掉頭離開,反而得用頭部對著敵機一直往前飛,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是的,聶帥,我們空軍的模擬演戲試過,在40公裡的距離上發射導彈,戰鬥機與目標迎頭互相接近,導彈接觸目標的時候距離其實只有十幾公裡,飛行員的肉眼差不多都可以看到敵機了。空軍參會的賈參謀補充。聶帥:“戰鬥機所用的中程和遠端空空導彈,最終都會向主動雷達指導這個方向發展,一架裝備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戰鬥機如果與帶主動雷達制導的一方交戰,半主動雷達的可能會處於相當明顯的

劣勢。

賈參謀:“只是在中程空空導彈上安裝一部雷達,這難度太大了。如果加大導彈的直徑和重量,又會讓它不夠靈活,難以擊中戰鬥機這類高機動性的目標。”帥:“我們現在做的是什麼規劃?是1970年到1980年空軍的空空導彈戰略規劃,眼光要想向前看,而不要被當前的技術侷限住。向前看我們能看到什麼?首先看到的是雷達、電子技術迅猛發展。

將來我們的晶片越來越強,雷達掃描到的影象越來越清晰,這樣我們就可以用很小的天線陣面,就讓雷達達到現在所要求的20公裡左右的探測距離。小型雷達肯定是發展的必然方向。有句話叫什麼來著?雷達的能力,就是與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掛鈎的。這句話是那個.…….李強說的吧?

彭工:“是是,我在電子工業局的會議上聽李局長說過。不過,李局長說這句話是您先說的..”“不要打岔,現在是甲方在做內部討論。賈參謀,我們要好好一授空軍的真正需求。什麼是空軍真正的需求?就是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要以先進的導彈裝備來構建空軍第一流的制空能力,這是

空軍未來的兩大作戰任務的基礎。是不是這樣?

賈參謀:“是。”聶師:“這不就得了,這才是你們真正的需求,而不要上來就預設好七十和八十年代,空軍要裝備第二代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如果你們按這個預設走了,說不定到了八十年代,你們第一流的制空能

力就建不成了。

賈參謀猛烈點頭。

您是聶帥,是空軍這個甲方之上的超級甲方.….最後定下來的是:中程空空導彈這方面,當前圍繞第一代半主動中程彈進行改進,改用新的航線演算法、新的雷達照射模式、改進追蹤軌跡等等,大改後的半主動彈撐起七十年代的戰鬥機超視距作

戰;但在七十年代要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發小型彈載雷達和主動雷達制導中程彈上面,爭取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主動中程彈能進入空中打靶測試。

關於截擊機專用的遠端彈,師又補充了一句:“我腳得,不只是電子技術有發展,推進劑和火箭發動機技術也會有發展吧。會不會發展到某個階段,中程彈大小的東西,也能射個一百多公裡?”彭工陷入沉思..關於紅外製導的近程格鬥彈,聶帥知道了現在第二研究院擬將導彈的離軸發射角從10度提高到20度,這樣戰鬥機空戰咬尾巴的時候就不用非常精確地咬死才能發射導彈了,可以採用比較花騷一點的

機動動作。

聶師問,如果提高到30度,我方戰鬥機是不是可以做更花騷的動作,彭工說是,聶帥:“如果提高到60度呢?”彭工..聶帥:“如果離軸發射角提高到180度呢,是不是就可以180度大轉向,反過來打屁股後面咬著自已不放的敵機了?”彭工....賈參謀:“聶.…聶帥,這個離軸發射角應該不能無限增大吧,因為導彈得上面的紅外導引頭感應到了敵機,才能記住敵機的相對位置,發射出去才有可能命中啊。”“保守了,保守了。”聶師一拍桌子:“誰說未來只能讓紅外導引頭感應到了什麼東西導彈才能發射的?為什麼就不能在戰鬥機裝一個朝向後的紅外探測器?賈參謀..聶師:“然後把這個紅外探測器用根網線連到火控計算機上,火控計算機再有一條線,和掛架上那枚導彈連在一起,你看,這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師這個“超級甲方”就是這樣同時折磨甲方和乙方的。

這和李強、錢學森又不一樣。聶師本身不是科研人員,他是“具有紮實理工基礎的裝備研製總管”。聶帥能理解大部分的裝備技術“能幹什麼”,但他不指導如何發展裝備技術,而是作為一個裝備總管,他可以天馬行空地暢想,從軍隊的需要和未來戰爭的場景出發,“認為”武器裝備必須要朝某個方向

發展,才能滿足未來戰爭的需求,滿足軍隊的需求。

聶帥負責天馬行空,裝備研製的總體部門負責落實到地面,然後按照聶帥的指揮棒往那個方向走。當然,裝備研製部門有時候還是有救命稻草的:如果怎麼動腦筋都想不出轍,他們可以求助李強和錢學森。

不過在少數情況下,聶帥也不會天馬行空,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還是在空軍車的未來空戰系統及空空導彈研討會上,聶師還看到了空軍報告中提到的這樣一個設想:鑒於紅外製導的格鬥彈在未來會越來越可靠,對戰鬥機的一擊必殺機率越來越高,最小射界也特別小,一一或許,下一代戰機可以取消機炮。聶師:“現在我們小型化之後,一門航炮大概多重?”賈參謀:“不算炮彈的話,應該不到200公斤。”聶帥:“我看,還是在設計的時候挪一挪,省一省,在飛機上找個地方裝門航炮吧。付出200公斤的重量,換一個穩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