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一個改變世界貿易的鐵箱子
章節報錯
第三十七章,一個改變世界貿易的鐵箱子
日本海上自衛隊想買sart361°!不知道海自之後空自和陸自會不會也接而來。這個年頭計算機也分高檔低檔了,如果是上電的通用計算機,那誰買都沒問題的。但這是ssyste360一樣都被歸類為大型機。如果不算北電為科研部門訂制的巨
型機,sart361°就是當今世界最強的、商業銷售的計算機系統。
把那些琳琅滿目的功能和相容作業系統去掉,就只比運算速度,s360快80所以按道理來說,即使向西方國家出口,中國也得設一個規則,禁止軍隊、國防機構、軍工企業使用中國的大型機現在中國出口的時候是有這個規則,比如對美出口,從中國掌貨的進出口代理公司合同上都有這麼一條,代理商必須簽字認可這條規則。但素,包括中國外貿部在內,所有人都知道這條規則的約束力其實不太高。現在不是21世紀,沒有觸角遍佈全球的網際網路,甚至網際網路現在根本就不存在,精細的出口管制和産品用途監管是非常麻煩、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在21世紀,比如伊朗如果偷偷進口了一臺高階大型機,啟封、接入網路,計算機就自動發出一條資訊到公司總部,證據確鑿了。傳送資訊的程式可能還是固化到bios或者主機板上的某塊晶片裡的,你
刷系統是刷不掉的。
除了技術手段還有金融手段,全球聯網的金融支付系統總能查到些蛛絲馬跡,查出哪個賬戶背後是某國國防部在操作,除非改用現金交易一一但蹊的是,市面上總是會流行一些模擬度極高的假鈔,這讓國家層面的交易雙方都難以信任大額美元現金交易毒販這種小團體倒是無所謂)。
在六十年代,管控自己的高技術裝備不被外國軍事力量所用的唯一方式就是一一禁止向這個國家出口。只要出口了,就要做好被該國軍事機構使用的心理準備。中國向美國銷售sart361°,肯定就設想過五角大樓裡面擺著幾臺這種計算機的場面。當然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中國這邊還沒擔心,美國自已先“疑神疑鬼”了,國會以“存在安全隱患”為由,禁止五角大樓裡出現任何中國計算機,不光大型機不能買,普通的通用計算機也不能買。不過這個法案原本想想擴充套件到所有的涉軍事領域的,但是在國會辯論的時候被駁了回來,最終禁用範圍僅限於美國軍方。
這是很自然的,雷聲公司、播音公司也不想自已用的計算機比其他純做民品的商業公司差一檔次,其他商業公司也不想自已哪關突然有機會承接軍事訂貨的時候,國防部下來一檢查“對不起,您的公司有中國計算機,你們沒有軍品供貨資質”。
回到開頭的事兒。海上自衛隊想買一臺sart361°,賣不賣?井上中日貿易代理株式會社把這個情況發到北京辦事處,北京辦事處找到中國貿易部的管控司,管控司的回答是:“請靈活處理”。過了兩天,井上從日本再回了個電報:海上自衛隊不靈活,怎麼辦?中方..兩天前發電報說靈活處理的意思就是,請海自換個馬甲,註冊個空殼公司買sart361°,然後使用的時候當然歸海自使用。海上自衛隊說,自己無權註冊公司,再說了,這件事井上社已經知道了,欲蓋彌彰已經晚了。怎麼辦,要不要教海自“自誰讓你們用海上自衛隊的名義註冊公司了?你們讓西川海將自己去註冊,或者讓西川妻子出面以小舅子的名義去註冊啊”?
三個星期後,一切都辦妥了。在天津港,22000噸的集裝箱船”中遠34”載貨,送往日本的集裝箱當中,塞進去一個北電集團的vip標準箱,這就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這一次的訂貨。日本的計算機市場在西方國家中已經算比較大的了,但銷售量就是這麼點,5月中旬兩個箱子、兩臺計算機。6月初這運過去的1臺還是“靈活處理”之後賣給日本海自的。因為現在計算機年銷售額,美國獨佔世界的60,中、蘇次之,世界所有其他國家加起來才佔13好在作為七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對外出口的不只有計算機産品。比如這艘開往日本的”中遠34”,上面的集裝箱有75裝的是紡織品。此外,中遠34本身裝的幾百個集裝箱本身,它也是一種出口産品,由天津港務機械集團的北蔡集裝箱廠製造。這個北蔡集裝箱廠,一個廠的年産量佔世界集裝箱總産量的10。這事兒可能還要從六年前說起。六年前中美解除敵對狀態恢複貿易,中國第一時間就參加了剛剛成立的國際標準化組織集裝箱技術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宗旨:讓世界各國自50年代開始的各自制定的集裝箱達到統一標準,主要是尺寸和重量的統一。五十年代就有一些國家或大的海運公司自已製作集裝箱用於散貨運輸,效果非常明顯。每噸貨物的裝卸費用降低到原先的13不到,如果是特別難裝卸的小件貨,裝卸費用只有原先的137,佔用碼頭
時間從原來的7天縮短到15小時。
但是,每個國家甚至國家內的每個公司的集裝箱外形尺寸不一樣是個大問題,從世界貿易發展的角度,必須制定具有普遍互換性、最佳的集裝箱外形標準,所以成立了集裝箱技術委員會討論這個標準。
其實標準集裝箱的尺寸多大、一個箱子多重,船舶本身並不是最大的限制因素,限制它的是鐵路和公路運輸工具比如,如果你在1920年就想建立世界通用的集裝箱標準,那最後得出的估計是重量不超過2噸的鐵盒,因為1920年的卡車載重極限就是2噸。這樣天概到了1960年,集裝箱的國際標準還得推倒重設一次。如果你想在1800年搞集裝箱,合理大小的標準集裝箱是什麼?,指著一二個空麻袋)這就是標準集裝箱,它是這個時代的主要運輸方式一一人扛馬託的極限重量。你在1800年搞一個房間大小的集裝
箱,就算碼頭能用槓桿式起吊塔裝卸,可到了岸上,這間20多噸的小房子就是爺,誰都伺候不起。
在六十年代初期,汽車尤其是載重汽車的製造技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拉二十噸重物到處跑不成問題了。但是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還是有差距的。鐵路運輸允許的極限寬度是3.4米,但公路就很難。最終經過協調,1964年透過了國際標準集裝箱協議,規定寬2.44米8英尺)、高2.6米8.5英尺)、長6.1米20英尺)的箱子叫做標準集裝箱。此外還規定了長12.2米的”長集裝箱”,以及一種例外:高集裝箱高度是2.9米,9.5英尺),用來運送一些尺寸超標的貨物。集裝箱技術委員會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爭吵得比較嚴重:美國、日本、英國、法國、荷蘭都有自己的集裝箱尺寸標準,其中美國國內還並存著3種集裝箱標準三個大的海運公司)。如果國際統一標準的集裝箱和原先自已的集裝箱形狀不一致,那本國就有很多集裝箱要廢棄,製造集裝箱的工廠還得痛苦地轉型改産品設計。再往大點說,這時候已經有海運公司專門訂制適配集裝箱的運輸船了,但因為集裝箱技術委員會在討論國際標準,聰明的海運公司和造船廠趕緊暫緩了集裝箱運輸船的建造,等國際標準出臺。中國?中國在裡面太佛繫了。第一在1961年中國國內並沒有大的集裝箱生産企業,第二中國的載重陸運拖車生産廠才剛剛開始鏟地皮,第三中國國內也沒有太多的奇異集裝箱存量,不擔心集裝箱會變成什麼鬼樣子。中國只需要在第一時間知道國際標準集裝箱的尺寸重量規範,然後讓國內正在動工興建的廠家適應這個規範就可以。但中國提出了一個要求:在國際標準集裝箱確立之後,集裝箱技術委員會的締約國一一也就是參與討論標準的9個國家,應有集裝箱進出口的互免關稅待遇,以及應由9國成立一個世界所有集裝箱生産
廠的質檢委員會。
這當然是皆大歡喜的事情,全票透過這就是北蔡集裝箱廠出現的原因。
如果不是國內鋼材現在很緊俏,北蔡集裝箱廠的産能還能再提高三成。另外在江蘇南通,還有一個很大的集裝箱製造企業正在動工。其實江蘇和長江下游的剛才現在也緊俏,可能比河北還緊俏,但這家集裝箱廠因為主打集裝箱出口預計生産出來的集裝箱70~80會出
口),所以它採用的業務流程是一一進口鋼材自己沖鋼板做集裝箱。
進口鋼錠做成集裝箱再賣出去,兩頭都在外面,中間的製造業在中國。集裝箱的産業附加值雖然不是特別高,但也足夠養活一個大廠子了,然後這個大廠子還能把南通一個縣的三産給帶起來。
瑞士日內瓦,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多邊貿易談判第六輪。第六輪談判又叫做“肯尼迪回合”,以紀念在英國不幸遇刺的美國總統肯尼迪。“1967年5月,第六輪談判的最後期限。距離它已經不到1年了。在這個期限之前,我們應該根據《貿易擴充套件法》透過gatt的第六輪最終協議。”gatt的秘書長麥克羅裡在新的一天的會議開頭發言。“現在討論的焦點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關稅協議與gatt的協調;美國1962年貿易擴張法案是否適用於gatt其他國家;以及關於中國重回gatt締
約國一事。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中華民國曾經加入過,而且是締約國,但1949年老常敗退臺灣之後居然申請退出了。所以,現在中國只能以列席的身份參與gatt的談判。說起來中國列席旁聽並且申請加入已經有些年頭了,但一直受到某些場外因素的”幹擾”。“對於恢複中國gatt締約國身份,我國的意見還是這樣:曾參與gatt建立工作的那個中國,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當然,現在他們已經退出了。而現在的中國是一個.….非市場經濟國家。gatt的宗
旨,也是世界關稅與貿易政策的本來適用前提,就是這個國家存在著自由市場經濟。
“如果一個國家國內的商品流動並非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那麼我們與之討論關稅政策、討論進出口稅率、傾銷或者不傾銷,都是沒有意義的。”說話的不是美國代表,而是加拿大。加掌大先發言,就是美國為了探探在場各位的口風。“雖是列席代表,但既然已進入討論中國的話題,那麼我現在就對這一說法進行回應。”中方的代表賀康站起來發言。“中國實施的是計劃與市場並存、在大部分經濟活動中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政策。中國使用嚴格和公正的法律體系保障政策允許下的市場交易和金融交易。同時,中國也設定了自已的關稅政策以調控
進出口和對國內的部分産業實施保護,這可能被某些國家認為是非市場經濟的體現,但我要提醒各位的是,關稅保護即使在gatt的正式締約國之間,也是一項允許存在的國家政策。
“加拿大代表先生剛才說曾參與gatt建立工作的那個中國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039;,這一說法是失之偏頗的。”“那個時代的中國距離現在不到20年,在壘的各位代表一定對20年前的中國有印象,其中甚至有一些代表那時候還與中國進行過貿易業務。舊中國是一個自然經濟的國家而不是市場經濟國家,是一個
軍政官僚資本在外國支援下把控國民經濟命脈的、談不上任何自由的經濟體。
“以加拿大為例。加拿大從1946年到1949年,對華出口總額是...1773萬美元。那麼現在呢?現在加拿大每年對華的出口額是3.2億美元,並且,加拿大與中國的貿易額,總體上是出超的,我們買你們的東西比我們賣給你們的東西更多。
“因此,加拿大代表先生,我不明白為什麼您還堅持認為中國不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在場的所有代表都看著加拿大。替美國扮演黑臉的加拿大代表沒想到中國人baba了好長一段話來反駁他,他可沒準備什麼再反駁回去的臺詞,只好攤攤手:“我只負責陳述,陳述內容是加拿大的意見。現在我的陳述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