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聶帥,國防裝備的逼債者

“越戰升級一年整,為什麼在越南,我們的紅旗4比蘇聯的s125導彈好用得多、戰績也高得多?”“其實紅旗4和s125是差不多的,都是指令制導,都是2.5馬赫的彈,他們射程比我們還遠一點,s125射程15公裡,紅旗4射程13公裡。”“區別在哪?區別就在我們的紅旗4比較小。他們半拖車一輛拖2枚導彈,我們是全自己走的越野卡車,一輛可以裝4枚導彈。”西北某試驗場,聶榮臻觀看完新的紅旗6地空導彈第三階段試射,把在試驗場的導彈研發團隊集合起來,對他們說點話。紅旗6,新一代中遠端地空導彈,這是能夠替換紅旗1s75)的型號,專職中高空防禦。1956年,中國在引進s75紅旗1)地空導彈裝備部隊,就開始琢磨下一代中遠端防空導彈該怎麼搞。這一年中國國內仿製生産紅旗1的工廠還未全部落成呢。1960年紅旗6正式進入工程研製,到現在第三階段試射結束,紅旗6的確是“十年磨一劍”。研製週期這麼長,聶帥和錢學森一次次地”幹涉”研製過程是很重要的原因。每次於涉都提出新的技術要求,逼研製小組修改設計,甚至是修改研製思路。為了跟上聶帥的思路,研製小組都快要神經衰弱了,從組長到成員紛紛表示,我大學時就不該學什麼自動控制,坑死個在尖端國防裝備研製領域,已經在流傳“逼債者聶師”的傳說了。對了,可能還不只是關繫到自動控制專業的研製小組成員,負責動力系統研製的同志也差不多是這樣。在1956年立項研製的時候,紅旗6並沒有規劃自已使用什麼推進劑,甚至紅旗6這個編號也未正式賦予專案。1960年,聶師聽取了國防技術小組的意見之後拍板:紅旗6採用固體推進劑,全彈長度

人。

控制在8米以下,全彈淨質量2噸以下,以便一輛重型載運發射車可以裝2枚導彈。

這時候的“重型”底盤在今天來看一點都不重)

這就涉及固體推進劑的推進劑配方、加工工藝、澆鑄工藝,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設計製造、還有耐壓彈體製造等一堆麻煩事。導彈的制導方式也改了,要從紅旗1的指令制導變成半主動雷達制導。因為紅旗6要求的射程是攻擊60公裡9000米高度的空中目標。說起來,60公裡的這個射程要求也逼瘋了動力系統研製的同志。用固體推進劑,導彈還不許無限放大,竟然射程還要比紅旗1大45!聶帥在1960年把這幾條效能要求定下來,拍拍屁股走了。苦逼的研製專案組被迫開動腦筋,從所有可能的路線琢磨如何實現這樣的效能要求。專案組首先想從蘇聯找點“啟發”。蘇聯同志掌出了全長十幾米、彈重7.1噸的s200遠端防空導彈。..而且這種導彈還剛剛開始研製,估計1967年能裝備部隊就不錯了。再看看,原來s200用的是液體推進劑,不合要求。s200這樣的奇葩,聶師也注意到了,這玩意射程高達300公裡,最大射高4萬米,戰鬥部是可以換成核彈頭攔截彈道導彈的。紅旗6沒有反導的要求,射程60公裡,最大射高25000米,以反飛機為主,要求從500米到25000米全空域都能有效攔截錢學森來專案考察的時候也給了專案組一個提示:如果導彈的導引精度足夠高,戰鬥部的裝藥量可以適當減少。比如s200的戰鬥部高達200公斤,因為它的精度很差,200公斤的戰鬥部可以保證導彈在距離飛機200米的地方引爆戰鬥部,導彈爆炸後的破片飛行200米仍然有可能切開敵機如果制導精度能讓導彈穩定地接近到距離20~30米的地方引爆,那麼50~80公斤的戰鬥部就足夠用了。錢學森的這話又讓專案組陷入抓狂狀態,因為紅旗2和海紅旗0~40米此時紅旗4正由另一個專案在研製)。研製小組在蘇聯找不到答案,又美國那邊找參照物。奈基,和s200一樣粗笨重的東西排除。而且奈基導彈也和s200一樣,可以帶核彈頭。美國海軍的東西倒是比較有意思,但不是說那個”黃銅騎士”,這導彈也和s200歸於一類。研製小組首先注意的是“韃人”和“小獵犬”,這兩種導彈的設計思路..….好像和聶師的思路很合拍。畢竟是裝在軍艦上的,對尺寸和重量本來就有比較苛刻的要求。

但這兩種導彈的作戰效能還是和聶師所要求的差點兒。於是研製小組只能從“韃鞋人”和“小獵犬”起步,琢磨“如果我來研製這種導彈的下一代産品,該會在哪些方面想辦法提高”。這就有點像標準1r和標準1er的路數了。但這時候,空軍防空部隊又表示你們別搞中程版,空軍不需要。空軍只要遠端中高空,中程防空導彈那是陸軍野戰部隊下屬的。的只要一種....我再改方案。這時候聶師站出來說話了,不是給研製小組添麻煩的,而是幫忙。師表示,你們的上一個方案,就是那個中程型為基礎型、加助推器為遠端型的方案,也好好留看,可能海軍需要。這時候是1963年,海軍的確在規劃研製導彈巡洋艦了。

在國防科技領域,聶帥最近這幾年扮演的角色和李強差不多。..因為本來兩人的職責就是這個。不過,聶師在1951年到1959年的工作其實不太多,第一個公文包裡的幾份資料,涉及軍事的內容都少,國防科技方面就更少了,只有概括性的幾句話,其中主要說的還是科研製度和軍改。涉及到建軍和制度方面的事情,這是中央政治局書記處同志們的工作。第二個公文包解讀出來的內容才比較多,雖然是面向普通電視觀眾的《檔案》節目,但經過提煉分析還原,的確是開啟了一個個寶庫。聶帥在“啟發”國防科研單位的時候手法比李強老練多了,李強還用了幾次“我的一位蘇聯朋友”“我的一位德國朋友”這樣的套話,聶帥不用。帥參加各種會議的時候,他就天馬行空地描述未來戰爭和未來軍事裝備應該是什麼樣比如在1965年的東山島海戰86海戰)之後,聶帥檢視整個作戰的流程,然後直接就說,空軍和海軍的通訊互動還有待提高。正打了一個空海軍配合的大勝仗的空軍和海軍:“啊?”聶師就說,在這次戰鬥中,預警機發現臺灣海峽內有船的時候,是先預報了個資訊給空軍作戰中心,然後繼續接近進行詳細探查。這個預報的資訊壓在空軍作戰中心了,海軍不知道。一直到預警機

100確認那兩個自標就是國民黨軍艦,這個高階別的戰情才傳遞到海軍作戰指揮中心。

為什麼預警機發回的所有資訊都同步到海軍作戰指揮中心去呢?空軍和海軍的參謀部:我明白了,這就要海軍和空軍的作戰單位,從底層開始,相互之間的聯系就是打通的,海軍作戰指揮中心能收到預警機的所有資訊。

海軍參謀部還擴充套件思路:因為有些資訊,在空軍作戰中心那裡可能是無價值的資訊,因為不屬於空軍的作戰範圍,但這些資訊在海軍這裡可能就具有很高的價值。因此,預警機獲得的資訊不應該由空軍接收、挑選之後有選擇地提供給海軍,而應該由海軍即時全收。

海軍擴充套件思路的能力讓聶師很滿意,看來海軍參謀部不是陀螺,他們的腦子也是靈活的。但接著聶帥又丟擲了另一個腦洞:我看海軍和空軍,在某一個方向的戰區也別分海軍作戰指揮中心和空軍作戰中心了,你們合在一塊兒辦公吧。海軍和空軍:“啊?!”在核潛艇領域,聶帥1月份剛在碼頭視察完中國的第一艘核潛艇長徵1號cssno1)。這艘核潛艇交付海軍了,不過艇上還有一些裝置需要除錯。從長徵1號裡面走出來的除了海軍指戰員還有科研人員,黃旭華和彭士祿都在潛艇裡。就在碼頭上,聶師和這兩位談未來核潛艇的發展問題。彭士祿先發言:“聶師,我認為,核潛艇反應堆是一切的基礎,它的能力有多強,決定了核潛艇的整體效能。”聶師點點頭:“小彭,那你對下一代核潛艇反應堆有什麼想法?”彭士祿:“就兩個指標:體積功率密度;靜音效能。”聶師想了想,彭士祿說的這兩個指標完全沒問題,但聶師還是補充了一句:“核潛艇是一個複雜武器系統,不只是動力+結構。只有動力+結構,那叫做海上馬車。”黃旭華:“聶師,您是不是說,要把動力系統、探測系統、戰鬥系統綜合在一起,從大系統的角度來對下一代核潛艇進行規劃?”聶帥一拍大腿:“好家夥,看來我預定在青島呆7天的,現在看最多三天就可以完成我的任務了。”黃旭華是負責長徵1號的總體規劃,彭士祿負責核動力系統的研製。現在黃旭華已經知道核潛艇的論證研製的核心一一大系統規劃,那麼聶帥就不用拿鞭子抽陀螺了。“從大系統的角度,是有必要的,但這個系統有時候會大得很,大到出乎你們的意料。”聶師和黃旭華、彭士祿現在談的不是攻擊型核潛艇,而是彈道導彈核潛艇。“彈道導彈核潛艇,現在是得做了。但這個東西,必須01工程和02工程一起過來,和你們的03工程坐在一起討論。”黃旭華:“我們核潛艇是03工程,01工程,彈道導彈;02工程,核武器。乖乖,國防科技三大頂級工程,要三堂會審了。”“不,不只是三堂會審。我好像還漏了一個工程,”聶師補充:“航天那邊,有一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也和你們要牽扯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