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湖口兵變
章節報錯
第八十二章,湖口兵變
“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通緝令”“1964年2月27日,廣東省廣州市發生一起爆炸案。現已查明,周世軍、賀車強、韓明有重大作案嫌疑。”“犯罪嫌疑人周世軍,男,漢族,1912年6月20日出生。身高1米71左右,體態中等。居住地址:臺灣省臺北市萬華區。就職所在:偽)中華民國國防部情報局第五處處長。”“1961年,周世軍向潛伏在香港的特務組織粵光一組下達命令,令其從香港潛入廣東,在我境內執行爆炸、投毒等破壞任務..”
通緝令。一張既普通又不普通的通緝令。普通是說,它的格式就好像一張通緝令。不普通之處,這是對國軍情報機構負責人和他的下屬發出的通緝令。廣州天農碳銨廠爆炸案很快找到了真兇,代號佛光的梁浩軍和代號佛印的楊東前。楊東前交待得很徹底,把它在香港的上線都供了出來,我方國安力量在香港緝捕,現場抓捕了楊東前的上線組織中
的一個成員羅麻子,另一個成員韓明逃脫並且躲入臺灣再不出來了。
所以這次的通緝令通的是周世軍、賀車強、韓明三人。周世軍和賀車強是國軍情報局第五處的,韓明是在香港的小組組長。周世軍和賀車強向韓明撥款40萬美元讓它在大陸搞一兩次大動作,韓明給了楊東前5萬美元,楊東前給了執行的梁浩軍四千人民幣經費和一枚定時炸彈,梁浩軍在廣州的國企工廠、機關、國防單位轉
了幾圈,找不到安全潛入的辦法,幹脆就把炸彈隨便找了個廠子一放。
總之梁浩軍、楊東前、羅麻子已經確信無疑地gg了,梁浩軍死刑跑不了,楊東前因為坦白交待了很多有價值的線索可能能免死。但國安一直把這個關系鏈挖到了國軍的情報局。通緝令發出之後,一開始看上去只有內宣效應一一臺灣媒體又不會轉載大陸的通緝令,白搭。當然國軍和國府高層是知道的,那三位當事人也知道。不過知道又如何,解放軍難道還能打過來直接抓走
我?倒是要提防一下臺灣的地下黨,說不定哪天就真把這幾位幹掉了!
地下黨在國軍的情報局裡肯定是有滲透的,在香港和大陸落網的那3名特務其實並不知道他們上級的上級的全部底細,可通緝令裡說了。更難受的是通緝令還沒說得太詳細,以至於無法從通緝令公佈的資訊裡縮小懷疑範圍逮出間謀諜來。
於是國軍給周世軍、賀車強、韓明都配備了衛兵。然而這三人一直沒事。奇怪了。
“這不奇怪,共産黨在臺灣安插的內線不可能用來抓這幾個處長副處長。”美國密西西比,旅居美國在此長住的中華民國前總統李宗仁與故舊朋友、畫家汪亞塵聊天,聊了沒幾句就說到了最近大陸和臺灣出的這檔事。注亞塵:“既然如此,德鄰公,中共為什麼還要發這一份通緝令呢?明明現在還抓不到這三個人嘛。”李宗仁沉思:“這其中的原因嘛.李宗仁思考片刻,一拍桌子:“我想,是為以後做準備。”“以後中國打過去了,按通令抓人?”李宗仁:“汪大師,你不是軍事政治的研究家,所以可能不太瞭解,前年,1962年,美國和蘇聯在古巴有好大陣仗的對峙,最後美國海軍憑借軍艦多,對古巴實施了海上封鎖,蘇聯不得不退讓,從古
巴撤出了核導彈。通緝令,這是將來中共對臺灣實施封鎖的理由。當十年、二十年之後,中共的武裝具備了對臺灣實施海上封鎖的時候,國府恰好有一名破壞分子落網,帶出了在臺灣的上級,那麼一
李宗仁伸出雙臂,坐了個環抱的姿勢:“中國就發大艦隊海上封鎖。也不說要武力統一打過去,畢竟臺灣沒有被侵略,也沒有獨立沒有內亂嘛,但中國可以說,海上封鎖不是統一戰爭。把臺灣封鎖起來,然後中國拿出通緝令,要常凱申把這個人交出來。
汪亞塵想了想,也有點明白李宗仁對此戰略的解讀了:“噢!這就是既非和平也非戰爭的一種中間狀態。常凱申不把那個上級情報官交出來,海上封鎖便會一直持續,臺灣的商貿、民生難以為繼。如果常凱申把那個情報官交出去一二
李宗仁:“那國黨可以解散了,人心士氣都會崩。”注亞塵:“只是,我不太瞭解軍事啊。中共真能在10年20年之後壓倒國軍海軍,封鎖臺灣嗎?”李宗仁:“照現在這個發展速度,10年之後中共的海軍空軍就能對國軍形成戰場優勢,20年後就會具有極大的優勢。”
汪亞塵:“原來是這樣。.…..德鄰公,看來你很看好大陸那邊的發展呢。”李宗仁:“當然,要不然我也不會讓人回大陸投資了。對了,程思遠昨天飛到了美國,今天他該來看我了。”
程思遠是桂系舊人,算是桂系中的小字輩,頭幾年李宗仁讓程思遠代他與大陸傳信交流一一小字輩就有這個好處,送信傳話,既能相互交流,雙方也能有對等的尊重。再後來,1960年,李宗仁把積蓄拿出來,在美國買了一套不錯的製糖裝置,回大陸投資去了。
從此程思遠除了信使工作之外,還多了一份職業:南寧崇左製糖廠的董事長實際的投資人是李宗仁,程思遠其實是董事長助理)。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李宗仁1949年移居國外之後,先是做古玩收藏和買賣,結果因為不識貨虧了不少錢,1960年被總理說動,回廣西老巢辦糖廠搞實業,現在開始賺錢了。最近兩年因為廣西的甘蔗種植年年增産,國內蔗糖需求也年年攀升,他的崇左製糖廠賺得可不少。“德鄰公,我回來了。”程思遠來到了密西西比李宗仁的宅子,兩人見面。“動身之前黃公見了我,說因為廣州天農化工的爆炸事件,現在說是私營企業也要加強安保了,還特地囑吋了崇左當地政府,不能讓國民黨的特務破壞企業廠礦,即使私營企業也不行。”李宗仁:“常凱申這人就這樣,總是搞一些下三濫的手段手。哎!要不是在古玩市場虧了六十多萬,我現在能辦兩個廠,而不是一個。”程思遠:“快了快了,蔗糖廠的年回報現在有25,明年據說還要高一些,明年底我們就能再開一座糖廠。”李宗仁:“大陸那邊….對咱們的事,有什麼看法?”程思遠:“黃公與我見面談了很長時間,黃公說現在國內發展很快,趕緊回來吧,再不回來就看不著大場面了。對了,我帶你的親筆信去給周公,周公回信了。”李宗仁接過信看了,不長,就一頁,但是是總理的手書。“周公在信裡說,桂系黃李白,黃紹在大陸,我在美國,健生在臺灣,分成三地,實在是中國當今分裂的寫照。但海內同胞還是應在一面旗幟下,為民族之崛起而共同奮鬥。”程思遠:“健生公在臺灣過得一般,常凱申只賦予他一個閑職,應當勸說勸說,讓他也跟我們一樣,多和內地聯絡,時機成熟的時候回國看看。”李宗仁:“在美國,脫身回中國可以;在臺灣就沒那麼容易了。健生如果想回,下次寫信的時候勸他先辭職告老,然後找個機會來美國吧。”
白崇禧到臺灣就被常凱申解除了兵權,1953年把它逐出了國民黨權力中心,而且這年白崇禧還遭到一次疑似暗殺。但白崇禧就是呆在臺灣哪也不去,不知道怎麼想的。或許是對國民黨還有感情?現在都六十年代了,常凱申早已擺平了像白崇禧這樣的舊山頭、軍閥,在大陸二十多年從未實現過的軍令政令統一,現在完完全全實現了一一就是範圍有點小,臺澎金馬。擺平了老競爭對手,常凱申就能安穩了嗎?不。1964年2月21日晨,陸軍裝甲兵副司令實際的代理司令)趙志華前往新竹縣湖口鄉的國軍裝甲兵第一師視察。這個師的軍官是趙志華最信任的,師長徐美雄、副師長侯馥都曾是他的部下。第一師的中下級軍官趙志華之前也都摸過底,看起來“舉事”有點希望的樣子檢查一遍裝甲師的內務、巡視完營區,上午10點,趙志華在集合場對受檢部隊訓話。他先講了裝甲兵的重要性和國軍裝甲兵的發展歷史,但講著講著,內容就慢慢變了。“常總統人是清廉正直的,可他的這個政府啊,政治是高度腐敗的。”“常總統的外交部沒有能力處理外交問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爭相討好中共!智利剛剛與我國斷交!國家受限於孤立主義,必須大力整頓!”“新提拔上來的那些高階將領貪腐至極,荒淫無道,任人唯親,宋家更不是好東西!這樣的一群小人把持著軍政,國家怎麼可能搞好呢?!”“國府和國防部已經被貪汙集團包圍,這不是我一個人說的,大家是不是都有這樣的感受?我就這麼說,國府除常總統之外,都是貪汙集團!我們今天就要掃除奸掃清總統身邊的壞人,以保護總統
和國家的利益,救民國於水深火熱之中!
“諸位!請跟隨我,進臺北!”趙志華講著講著,最後幾句話完全成了鼓動和煸動。臺下聽講的,從師長徐美雄到上尉連長,其中有三分之一和趙志華一樣精神激昂,有少數人卻眼中露出懷疑的眼神,另一半人則不知所措。我勒個去的,趙副司令這是要謀反那!由於還有整整一半的軍官不知所措,師長徐美雄跳上臺,用更大的聲音說道:“誰願意跟我上臺北?只要一個裝甲團就可掃平臺北!”跟隨趙志華前來檢查的裝甲兵學校副校長曹文護少將舉手錶示:“報告副司令!此事,還得從長計議!從長計議!不要沖動啊!”趙志華拔出手槍:“曹文證,坐下,你想吃狗糧,那就一邊去!”“報告副司令,我跟你走!”說這話的是個上尉,現場軍銜最小的那一檔,而且他還是個後勤軍官一一第713裝甲團勤務連連長
趙志華上去,抱住這個上尉:“好!好同志!71團團長被叫了出來:“副司令!我不跟你走!”“你這個..“趙志華咬牙切齒,抬槍要瞄準這個死硬分子,結果713團團長一閃身躲進了人堆裡,讓趙志華開不了槍。現場頓時混亂起來。“報告副司令,我跟你走!第一師的另一個裝甲團,712團的政戰處處長郭康出列,說完這句話之後就自已出列,向講臺走去,一邊走一邊繼續說,“712團的團長也同意帶兵進臺北!我們說了算!”趙志華吼了一聲;“好!“就迎上來要和郭康握手擁抱。手剛和趙志華握在一起,郭康的右臂和肩膀就一齊發力,一頂一掀,“嗨!“給趙志華來了個柔道的背摔,五十歲的趙志華仰躺在地上動彈不得。
第一師師長徐美雄看傻了,楞了好一會兒才想起來發生了什麼事,手伸向腰間要摸槍。郭康卻比他先拔槍,瞬間槍口指著徐美雄:“徐師長,不要動,我真的會開槍!
這場不知道叫湖口兵變還是叫湖口鬧劇的未遂政變就此收場。事變發起人趙志華在政變平息之後被常凱申判處死刑,常經國和常緯國在常凱申面前數次求情也沒用,死刑。第一師師長徐美雄判處無期徒刑。第一個支援兵變的第713裝甲團勤務連連長判處無期徒刑。凡是支援兵變的都入獄、剝奪軍銜或降職了,凡是反對兵變的都得到了嘉獎,但其中嘉獎最重的無疑是712團的政戰處處長郭康中校。郭康同志在現場審時度勢,在短時間內做出判斷此次兵變如同兒戲不可能成功,因而反其道行之,果斷出手,成為這場兵變的最大功勞獲得者,事後立即破格提升為上校。看這樣子,少將的門票也預留好了。比軍銜更重要的是郭康獲得了常凱申、常經國、常緯國父子三人的一致信任和賞識,這讓他後來成為我方對臺地下工作組中最大的一張“主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