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肯尼迪總統的第二個任期來了
章節報錯
第九十四章,肯尼迪總統的第二個任期來了
1964年10月15日,克裡姆林宮。“我知道我的作用不再存在了,不過如果我是你們,就不會解除我的全部職務。我不想在全體會議上發言。我不想請求憐與恩賜。事情已經決定了。就像我告訴來高揚的那樣,我不會進行抗爭。我
也不會謗你們。畢竟,你們和我有著相同的觀點。
“我的心情是不好,不過我同時也感到高興,我們的黨已經到了可以將她的第一書記趕下臺的地步。你們說這是個人崇拜,是嗎?你們對我進行了全面的攻擊,將我說得一無是處,但是我卻在會議上說你們說得對。你們是否能將這也說成是個人崇拜?
“同志們,原諒我的粗魯.…….你們所說的很多事情我已經記不起來了,但是我承認自己有弱點,不過這變成了一種習慣,高高在上的職位使我暈了頭。…這不是自我憐燜的眼淚。與斯大林個人崇拜的鬥爭是一次偉大的鬥爭,我也作出了小小的貢獻。既然你們已經決定了一切,那我會遵照黨的最高利益,服從你們的決定。
10月14旦,勃列日涅夫召集蘇共中央主席團成員在克裡姆林宮藍白兩色的斯弗得羅夫斯克大廳開會。會議上波利昂斯基、謝米恰斯內、基裡欽科、蘇斯洛夫等人群起攻擊赫魯曉夫,並投票一致透過了“赫魯曉夫同志由於年齡和健康原因,不能再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的通告。
知道自己大勢已去、且無可挽回的赫魯曉夫強作鎮定,發表了上面那一段告別演說。說到最後,赫魯曉關真的掉了眼淚。“你的退休金將被確定為每月500盧布,你還可以有一輛轎車。雖然還沒有作出最終的決定,但有人建議仍然保留你的最高蘇維埃代表身份。我還建議為你設立主席團的顧問職務,但遭到了否決。”主席團會議結束後,赫魯曉夫回家。當天晚上,米高揚來找赫魯曉夫,帶來了勃列日涅夫的口信,並和赫魯曉夫聊了幾句私人家常。米高揚也是在蘇共主席團會議上態度偏向中立的唯一一人。“沒有必要,“赫魯曉關回答說:“他們根本不會同意的。在發生了這種事情後,他們怎麼還會讓我呆在他們身邊呢?不管怎麼說,還是得謝謝你。知道自已身邊還有一個朋友,這已經很好了。”赫魯曉夫和米高揚揮手告別。米高揚此後再也沒與赫魯曉夫見過面,勃列日涅夫班子裡的所有主席團成員此後基本都不與赫魯曉夫見面,他被“隔離”了。
尼基塔赫魯曉夫退出了歷史舞臺。10月16日的《真理報》刊發了正式的官方訊息,又發表了一篇社論:《蘇聯共産黨不可動搖的列寧主義總路線》
這篇社論沒有提及赫魯曉夫的名字,但譴責了“共産主義建設事業中的主觀主義及其觀點,輕率做出計劃,決定考慮不周,匆忙做出與現實不符的決定與行動,大肆吹捧,虛張聲勢,熱衷於個人發號施令,以及不願意遵從科學與已經證明過行之有效的操作經驗”。
蘇聯自己是打算冷處理赫魯曉夫被退休這件事。中國這邊呢?歡聲雷動?…..並沒有。中國第一時間跟進的反應是:換大哥這件事,需要得到蘇共中央委員會全會的透過,否則主席團小範圍投票做出的決定都只是“臨時決定”,因此,在蘇共中央委員會召開全會之前,中國不打算發表太
多的言論。
中國這邊打算在11月7日,十月革命勝利47週年紀念日上,用社論的方式把這件事好好說一下。
大洋彼岸。1964年總統天選正在最後的沖刺和收官階段。雖然11月4日開票、11月6日決出勝負,但現在天部分的選票已經被選民們投出去了一一這個時候的交通和郵政效率,稍微偏遠一點的地區,為了保證選
票能在11月4日準確收入委員會的統計票箱中,一半選民得在10月15日就把選票寄出去,甚至更早一點。
過去4年,肯尼迪在國內政策方面提出了眾多改革措施,如改善城市住房條件、發展教育事業、改革稅收制度、修改農業計劃、保護和發展天然資源、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醫療保健等等。放鬆了貨了幣政策以保持低利率,從而鼓勵經濟增長。一一不過副作用是美元危機。
在內政方面,他做的最重要的事是透過了1964年《人權法案》。在《人權法案》透過之前,1962年,申請密西西比大學並被錄取的黑人詹姆斯梅雷迪思嘗試去學校上課,但遭到百人至上主義分子的百般阻撓。肯尼迪的操作是一一派了400名美國法警以及3000名
美國大兵以確保詹姆斯梅雷迪思可以順利地去上他的第一節課。
“在這一代美國人的有生之年,我們將看到每一個美國年輕人都有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若是任何一個公民不認同自已的同胞,宣稱某某人的膚色和我不同”某某人的宗教信仰太過奇怪,這個公民便是背叛了美國,哪怕他的長輩創立了這個國家。
總之,肯尼迪這四年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大膽”,什麼都敢改革,什麼禁區都敢碰。相比之下,1961年宣佈美國要在七十年代來臨之前登上月球”,以及1962年在古巴的驚天豪賭,都是小兒科了。至於和中國先是簽署配額貿易協定,接看簽署長期雙邊貿易協定,一一這件事在肯尼迪的第一屆任期做過的事情裡面都掛不上號,實在太過平淡。1964年的總統大選也挺平淡的。
赫魯曉夫被退休的10月中旬,肯尼迪的競爭對手與他的差距已經大到慘不忍賭的地步,共和黨喉聲嘆氣,民主黨甚至都有點不忍心嘲諷了。共和黨那邊推出來的和肯尼迪競爭的是貝利高華德,或者貝利戈德華德。在選戰中,肯尼迪成功地給高華德戴上了一大串帽子:右翼、希望廢除始自1930年代以來積澱的社會福利制度的社會達爾文
者、可能使美國陷入同蘇聯的核戰爭的戰爭狂人,等等。
其實高華德只不過是按以前總統大選的套路,在外交方面提出了一點點激進的觀點,呼籲加強和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正面對抗,僅此而已…11月6日,計票結束。肯尼迪獲得了一一61.02的選票,高華德只獲得了38.98。選舉人團票,肯尼迪獲得了45個州+華盛頓特區,高華德只拿到了5個州。“我將繼續帶頭,勇往直前。”獲勝當天晚上,肯尼迪接受電視機者採訪時興奮地發表即興講話。雖然是一場預料之中的勝利,但勝利總是能引起愉悅的。“在漫長的世界歷史中,只有少數世代有幸擔負起在最危急關頭時捍衛自由的使命。我對這樣的責任毫無畏懼,當仁不讓。我不相信我們其中任何人願意與其他民族或其他世代交換處我們目前所處的
地位。我們所付出的精力、信仰和忠誠將照亮我們的國家及為國效勞的人民,而它所發出的光芒也能真正照亮全世界。
“不僅美國公民,全人類都應當團結起來,共同反對專制、貧困、疾病和戰爭。爭取平等的真正核心是對民主程序根深蒂固的信念。”“我不喜歡重新闡述有關於冷戰的陳詞濫調,但確實,在這個世界存在嚴峻的考驗。關注冷戰的億萬人民將依據我們國家的行動來做出重大的選擇,鐵幕後面依然熱愛自由的人民也將急迫地等待我們
採取行動。
“一一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在社會制度,文化上,在全體公民對國家價值觀的認同上壓倒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那麼即使美國投入再多的援助,增加再多的軍備,簽訂再多的協定,發表再多的宣言,舉行再多的高層會議,也不能防止我們的事業和我們的安全受到損害。
“我們必須經常意識到我們自己是一座山顛之城一一全世界人民的自光都在注視看我們。”“越南只是美國政府所要應對的第三世界的一系列革命和民族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就如同中東和拉丁美洲。”“當前,美國對越南的支援模式和援助力度能夠帶來一個時期的政治穩定,使得越南政府可以集中精力進行發展和改革。”“鑒於此形勢,我認為,美國青年們不需要被大量徵召並派往萬裡之遙的叢林。從1965年1月起,我將研討從越南撤出2000至3000名美軍的方案的可行性,以便將派駐越南的美國軍人一一包括軍事顧
問團、飛行員和地勤人員一一的數量減少到1萬人甚至更少。
肯尼迪當晚的講話主要圍繞美國的內政,特別是未來4年加不價稅這個全美國人民都關心的問題。說完內政之後才說外交,而且外交所佔的篇幅沒有內政大。但是,在這一段講話裡面,肯尼迪首次提
出了他對越南未來的構想:在越南的美軍數量要控制在方人左右!
11.6晚上的講話一出,選民們一片歡欣鼓舞,紛紛覺得自已投票投對了人。五角大樓一片沉默。第二天,華爾街的股票小幅上漲。在股票小幅上漲的同時,肯尼迪也接到了一大堆國家祝賀他連任總統的電報。首先發的是英國,然後是加掌大,接看是七七八八的國家,包括中國和蘇聯,也都禮節性地發了個電報。哦,中國其實是分兩份發的。常凱申的中華民國發了一封賀電,把肯尼迪吹成五百年少有的明君,說美利堅在您的領導下必定能百戰百勝。中國這邊禮節性地發了一封電報:“恭喜你,連任總統了。”肯尼迪給中華民國的賀電回了一個,然後給中國發過來的賀電也回複了一份。除此之外,肯尼迪還放了個大招:在回電中,肯尼迪衷心邀請主席參加即將於1965年5月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禁止大氣層核武器及軍控會議。肯尼迪已經見過一次總理啦,現在肯尼迪想見一次中國
的主席。
在第二天,11月7日,中國釀了大半個月的、由蘇聯政治變動而引發的社論也發表了。在這之前,10月28日,蘇共中央終於召開了一次中央委員的全體會議,投票表決,把赫魯曉夫被退休這件事從程式上再確認了一遍。不過,中國的社論不是和蘇聯叫板的,也不是和蘇聯的這次人事撤換唱反調的。其實現在無論蘇聯高層的風向怎麼變、思想怎麼換,其實都不會對中國造成多大的影響。而中國在大多數情況下,也並不打算去影響蘇聯人的思想和政治風向。人民日報社論的標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先進性在於立足實踐、不斷革新》“早在八十年前,恩格斯就深刻地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擁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是時刻指引著社會進步與思想升華的精神先導,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
通向真理的道路,必須立足於新時代、新階段、新徵程堅持和發展當代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這些本質屬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要在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站在人民立場上,改造世界,引領時代,探求並實現人類解放真諦的過程中,必然會得到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始終站在時代前沿聆聽時代聲音,瞭解時代狀況,破解時代課題,引領時代發展,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