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牆事件沸沸揚揚,遠在亞洲的中國也不能不過問一下。總理與蘇聯駐華大使契爾沃年科會晤,問蘇聯是什麼態度,契爾沃年科回答說赫魯曉夫主席早就知道這件事,他認為雖然不是一件好事,但也沒壞到哪裡去,就這樣吧。

總理:……

根據第二個公文包的描述,1999年歐洲戰爭的導火索就是在東德,在柏林街頭。街頭遊行群眾沖進首都的各政府辦公機構,東德首腦嚇得撤到了柏林郊區,然後東西柏林市民一起推倒了柏林牆,要求與西柏林成立“柏林自由市”,後來又改成“柏林公社”……

改變未來,任重道遠。

首先,中國要盡快變強,要比歷史上的同時期更強大。其次,中國應該改變外部的一些東西。

廈門。

這個時候叫做“廈門前線”。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在8月底抵達廈門,他的到來讓廈門乃至整個福建軍區都緊張起來,司令部沒日沒夜地忙活了好幾天。

但這是黨中央和軍委的指示,無論如何都是要執行的。要地安全保衛、防諜、對敵監視、炮兵部隊備戰狀態、電子偵察、電子幹擾……所有這些工作全都要反複檢查。

“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軍民同胞們:”

“我們完全明白,你們絕大多數都是愛國的,甘心做美國人奴隸的只有極少數。同胞們,中國人的事只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解決。一時難於解決,可以從長商議。”

“美國的政治掮客臘斯克,愛管閑事,想從國共兩黨的歷史糾紛這件事情中間插進一隻手來,命令中國人做這樣,做那樣,損害中國人的利益,適合美國人的利益。這一點,周總理在一年前已經告訴你們了……”

在本位面,廈門是全國第7個建立電視臺的城市,遠高於它在全國城市中的地位和國民生産總值排名,也早於福建福州電視臺的成立時間。原因無它,廈門對面就是金門,因此廈門電視臺必須優先建設。

現在的廈門電視臺有3個頻道,其中一個是專門對金馬廣播的,建在廈門市區邊緣的85米高的電視訊號發射塔就是為了把訊號傳輸到金門才建的這麼高。

李濟深到廈門,在廈門電視臺發表《對臺灣同胞書》,這是中央對臺灣的一次政治宣傳。

“近十年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發生根本變化。我國已經爆炸了原子彈、發射了人造衛星,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核武器、進入太空時代的國家之一。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國際作用越來越重要。”

“臺灣和祖國大陸,在經濟上本來是一個整體。這些年來,經濟聯系不幸中斷。現在,祖國的建設正在蓬勃發展,我們希望臺灣的經濟日趨繁榮。”

“海峽兩岸應當做到相互的交流。我們相互之間應當回複通訊、通郵、通航。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這是相互的需要,對任何一方都有利而無害!”

……

美國在歐洲展開政治攻勢,我方在臺灣海峽卻隱隱對臺灣展開了政治攻勢。

我方提出的政治訴求是:三通。

從1961年初開始,先是劉副主席和朱總司令抵達廈門,在廈門電視臺發表講話,然後幾乎每隔一兩個月,政協、人大的主席副主席就有一個人來廈門“打卡”。到後來,廈門成了國內的“打卡簽到勝地”,與西柏林不差上下。

李濟深的講話和以前各領導的講話一樣,電視臺播放、廣播電臺也播放,再然後,印刷出來的報紙送進宣傳氣球,飄向金門。

——不過,金門居民和駐軍最喜歡收到的並不是這種裝著報紙的氣球,而是吊著一兩臺“桂花”牌收音機的氣球,這些收音機沒有被國府的政宣部門閹割過頻段,可以收聽大陸廣播節目。其實不管閹割還是沒閹割過,像桂花牌和tr60這樣的袖珍收音機在臺灣都是很搶手的寶貝。

到了1961年6月,金門的守軍終於憋不住了,找了個拐彎抹角的渠道向福建省軍區傳了個訊息:

你們飄過來的氣球,那些小瓶裝的茅臺酒、汾酒、茶葉什麼的氣球以後能不能少飄點,多飄點收音機氣球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