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發展越快,越懷疑人生(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四十二章,發展越快,越懷疑人生
溫飽問題就是糧食問題。
中國1960年糧食産量1.95億噸,人均接近300公斤的樣子。蘇聯糧食産量1.25億噸,人口2.1億,人均590公斤。美國……美國的人均糧食産量不是一個民生資料。
1960年,中國人均肉類消費5公斤,蘇聯37公斤,美國80公斤。所以赫魯曉夫在全國狂種玉米養牛,打算在五年之內讓蘇聯的肉類消費趕上美國。
要達到解決溫飽問題,在1966年中國的糧食總消費要達到2.8億噸以上,其中進口糧食數量中央設了一個安全線,每年不超過1000萬噸,其餘都要靠自己種。所以還有5年時間,中國要把糧食産量從1.95億噸增加到至少2.7億噸。
看起來是挺困難的事情,但考慮到1958年中國糧食産量就是1.99億噸、1959年2.02億噸,可以認為1960年是糧食産量的一個小波谷,走出低谷之後會有兩三年增長率比較快。
除了看老天爺,1966年糧食産量的大目標還得靠兩件事:農田水利和化肥。1961年確定引進的4套合成氨尿素聯合生産線會在1964~1965年投産,增加200萬噸以上的尿素年産量。除此之外,1961~1965年還會興建77個地方性質的小化肥廠,給就近的農村區域提供碳銨。
現在“二五”只剩最後半年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執行得咋樣?
就計劃本身的完成度而言,沒有問題,還剩最後半年,但主要的建設專案全都投産或馬上就可以投産,1961年7月預計二五計劃中國家級建設專案的完成度能達到107,也就是超出了原先的計劃預期。
在二五計劃之外是財政收入——這反應了國營和民營經濟的總和,1960年的財政收入就已經達到了原先1961年預期的數字,1961年財政收入能比1960年上漲10~15。
但是吧……二五計劃執行得越順利越徹底,各工業部門、各地的國企人員就越有這種感覺:“咱們和國外差距真大”。
“1952年,一汽破土動工。當時我和其他的一汽領導同志雄心壯志,大家都覺得有蘇聯的全力幫助,咬牙把一汽給辦起來,結束中國不能造汽車的歷史,中國人在這汽車製造一塊兒就腰桿子硬了。可沒想到一汽投産五年,我們是越來越覺得心裡頭沒底氣,越幹越覺得不踏實。”
一汽首任廠長、現在的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饒斌在盤點中國汽車工業這五年的工作成就。
“去年8月,我和郭力去河北的鐵礦,那個大鐵礦是現在解放牌卡車密度最高的地方,一共有550多輛解放ca10在那裡。可到了鐵礦現場,嘿,在來來回回搬運礦石的卡車當中,解放牌只有不到一半,其他都是進口卡車。可實際上,這個鐵礦的進口卡車只有400輛,解放牌有550輛。”
“到了汽車隊的駐地,我們就找到答案了。這裡趴窩著一百多輛解放牌,現場一片忙碌,司機和汽修工前後左右圍在卡車旁邊修呢。聽說還有更難修的、現場修不好的幾十輛,已經送回大汽修廠去修了。有的能從大修廠修好再回來,有的沒法修,就直接報廢了。”
陳澐:“故障率。這在交通運輸、工業部門還有軍隊的彙報裡頭都有。所以你們的ca11得趕緊推出了。”<101nove.a11解決了一部分故障率偏高的地方,但問題是什麼呢,是ca10這個基礎就很落後,ca11打打補丁而已。郭力後來出了一個型號更新計劃,說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卡車的設計非得全部推倒重來不可。”
一汽的現任廠長孟少農:“推倒重新設計的卡車可能叫ca12,我們打算在三五期間投産。”
<101nove.a10和ca11的事兒,汽車工業還有待做的事太多了。一汽現在生産兩種車:ca10和ca30,一種中卡一種重卡,ca10國産化率到了85,ca30還不到80。國産化率的事是另外的事,重卡現在絕大部分供應部隊了,礦山其實想要的是重卡,可是買不到,……這是産能的問題,也是另外的事。”
“我想說的是,只有中卡和重卡,這也不是完整的汽車工業。”
“礦山重卡就能滿足了嗎?不是,礦山實際想要的是超重卡,有些鐵礦的領導去過國外考察的,回來之後就整天唸叨這個了。國外礦山還有比超重卡更大的,叫什麼特種運輸卡車。”
“往重了說,咱們沒有。往輕了說,咱們也沒有好的輕卡,沒有輕卡農村的貨物流轉就成問題吧。化肥物資運不下村,村裡的農特産運不進城。交通,沒有現代交通,咱們的農村就還是自然經濟狀態,和兩千年前沒什麼變化。”
“卡車之外是其他的汽車,大客車,現在沒有。一汽設計了一個加長的卡車底盤當大客車,可油耗和噪聲又太大,比蘇聯貨還大。”
一汽副廠長江三工:“大客車在國內有極大的需求量,我們有必要建立一條生産大客車的專用生産線。”
饒斌:“吉普車——輕型越野車,救護車、警車、運鈔車、消防救火車、二輪摩托車、正三輪偏三輪摩托車,大客車、中客車、小客車。乘用小客車就是小轎車了,這方面國家現在沒有大的需求,可以進口,但是進口的時候我們就發現,蘇聯貨和歐美貨其實是不一樣的。陳副總理,你們中央領導配用的是蘇聯吉斯,每位領匯出行是一個4車車隊,這其實不是中央警衛部門定的,是我們汽車部門做出的建議。”
陳澐:“噢。4車車隊我知道,這是有必要的,兩輛警衛車、一輛座車、一輛備用車,因為吉斯隨時會拋錨,我去年一年就遇到過兩次。我的座車拋錨了,車隊臨時停車,我換到沒出故障的備用車,接著走,這樣就能不影響行程。”
饒斌:“我的工作車是一輛賓士,就一輛。一個司機一個秘書加我,上週從沈陽到天津再到北京一路開回來。而且,外彙折算成人民幣計算的話,加長賓士也就是兩萬人民幣,吉斯加長版要2萬8。”
陳澐:“這就不是2萬對2萬8的事情了,是2萬對11萬2,扣掉警衛標準,那也有5萬6,還有油耗……饒斌,你是不是想說,如果將來我們自己也到了發展乘用小轎車的階段,最好是直接從西方引進技術,而不要從蘇聯?”
饒斌:“以後不知道啊,就現在來說,所有的蘇聯小轎車都有西方原型,其實卡車基本上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