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蘇聯能賣,中國為什麼不能賣?

在歐洲使出了幾招遏制蘇聯的強硬應手,回到美國,肯尼迪和他的白宮辦公廳開始關注中國最近的動向。

在杜魯門時期和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對中國的態度都是“這是一個對美國的全球戰略不太重要的地方”。中國在美國這一邊當然是好事,但如果不在美國這邊,投了蘇聯,那也隨便。

尤其是在常凱申居然敗退臺灣之後居然突然爭氣起來,守住了臺澎金馬,那就根本沒問題了。大陸投蘇聯就讓它投去,只要臺灣繼續存在,第一島鏈的防禦就是完整的,從北海道到菲律賓形成一道幕牆,蘇聯的太平洋艦隊一出來就有人盯梢,就算蘇聯在中國獲得一個海軍基地,但中國任何港口出來都要面對美國部署在第一島鏈的偵察體系。

其他的涉及中國周邊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朝鮮半島,現在南北已經趨於穩定,無論美國還是中國都沒什麼主動搞事的必要。

緬甸軍政府和中國在聯合剿滅中緬邊境的國軍殘軍,這有意思。這支被國府稱為“泰緬孤軍”的部隊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2師,在逃緬初期一度打得風生水起,緬甸政府軍來圍剿都被痛打了回去。不過現在已經是1961年,泰緬猛虎變成了泰緬孤軍。

1961年初,泰緬孤軍在江拉基地系列戰鬥中連續失利。江拉戰鬥的第三波攻勢是秘密入緬的解放軍打的,一波就打穿了第二軍和第八軍的防禦,國軍指揮官柳元麟隨即下令放棄江拉總部,連夜渡過湄公河,退入寮國王國。另一部分捨不得當地那幾萬畝罌粟田的國軍沒撤,就留在當地搞這個行當了。

美國對泰緬孤軍被消滅持無所謂態度,但是對緬甸政府在整件事情中與中國的合作態度很警惕。白宮和五角大樓都提議,如果緬甸和中國的關系繼續走近,就在緬甸搞一次革命把現在的軍政府推翻掉,扶持一個新的親美的政府。這個計劃很正常很符合邏輯。

然後就是中南半島了。中南半島最大的問題是南越。

南越軍隊1960年在圍剿越共的戰鬥中被打死2100人,殲敵不詳,南越宣稱的戰績是打死12000人,不過其中估計大部分是平民。

1961年1~6月,南越軍隊在美國的督促下加強了對越共的圍剿,戰鬥的發生次數明顯多於去年同期,半年間南越軍戰死930人,傷2200人——好像傷亡略有下降,這可能是南越軍隊戰鬥力提升的標誌。

……

肯尼迪的班子還在研究中國現在到底被美國遏制得如何呢,美國商貿街就已經為第二輪中美貿易談判而撕逼了。

還直接撕到了國會。

——美國的商會引經據典,聲稱從國會的法案裡或者巴統協議裡都沒有找到“禁止向中國出售合成氨裝置”的法案或條款,因此,幾大化工機械廠商要求在第二輪中美貿易當中,加入4套年産3040萬噸中壓合成氨裝置的單子。

商會給找到的法律依據是:巴統的條款裡真沒有無條件禁運合成氨的條文,合成氨技術到20世紀中葉已經大大擴散,根本就不是什麼一禁運對方就吃癟的技術。蘇聯在20年代就有了,到三十年代蘇聯已經能自制2.2萬噸合成氨裝置,

況且在巴統成立後,蘇聯還在從西方國家進口合成氨裝置:1950年買了4套5.5萬噸合成氨,1951年又加買了一套,最新型的年産7.5萬噸的裝置。195套7.5萬噸合成氨。

1953年到1961年,蘇聯暫時不買合成氨裝置了,據說蘇聯國內照著美國的這種裝置自己仿製了,雖然蘇聯山寨版的裝置年産量降低到6.5萬噸,但主要技術引數能耗、人工、綜合成本等等)還是比之前的年産5萬噸合成氨的裝置改善不少。

回到事情的核心上來:巴統1950年成立,但蘇聯1950年到1953年還在從美國購買合成氨裝置,所以,這根本不存在有法律或條約上的障礙。

最後這件事捅到了國會,美國工業機械貿易協會的哈克菲斯主席帶著一班助手秘書在國會大廈與質疑的議員們對線。

“合成氨是合成硝酸的必須裝置,硝酸是生産tnt的必須裝置,所以,合成氨往往與軍火工業有關聯,對嗎?”

一名議員這麼問道。

哈克菲斯:“確切地說,軍火工業必須有合成氨,但合成氨不一定用於軍火工業。合成氨工廠還會為其他化工産業提供氨作為次級原料,比如氨綸,比如各種含氮的化肥。而中國從美國進口合成氨裝置的用途很明確,化肥。他們與奧地利簽署了協議,在未來2年購買4套尿素裝置,與4套美國産的合成氨裝置組合起來,成為化肥廠。實際上,這也是現在美國和歐洲正在興起的尿素工廠的典型方式,美國的合成氨裝置加奧地利的尿素裝置。”

“正在興起,這就意味著這是最先進的工業技術,對嗎?”

哈克菲斯:“這只是在市場上銷售的最先進的工業技術。我知道您擔心什麼,議員先生。美國有許多的化工企業實驗室和大學,據我所知,更先進的成本更低廉的合成氨裝置很快就可以推出,而無論是中國還是蘇聯,在沒有傳授全套圖紙和技術文件的前提下,對合成氨裝置的研究仿製是極為麻煩的,況且中國人的仿製能力不強,中國的工業基礎也不強,等他們研究和仿製出這種合成氨裝置,我們的下一代産品肯定會面世。”

另一名議員發言:“出於美國的國家安全,我必須反對這筆交易。無論如何,合成氨還是會顯著增強中國的軍火生産能力。這與蘇聯不一樣,蘇聯早已有充裕的合成氨産能用於生産炸藥,而中國不是。如果中國的軍火産業不斷增強,這至少會讓7億中國人都有槍,他們就會拿著槍沖出他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