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五個國家擁有核武器已經夠了,不要再增加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三十六章,五個國家擁有核武器已經夠了,不要再增加了
“和蘇聯協商,我們需要和蘇聯協商關於不擴散核武器的條約,立刻!”
“中國已經擁有了核武器,如果印度也向蘇聯請求核技術的援助,世界人口最多和人口第二多的國家都擁有了核武器,那這個地球就永遠和平不下來!”
“迪安,您在聯合國與蘇聯外長葛羅米柯會晤時,請務必提及此事。最好能夠定下來,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我能和赫魯曉夫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在一起談談核武器的擴散問題。美國和蘇聯不應該向世界其他國家轉讓核武器的製造技術,現在的所有已掌握核武器的國家也一樣。”
白宮的橢圓辦公室,肯尼迪拿到了幕僚辦公室整理的報告後,找來了國務卿迪安臘斯克。
白宮辦公室整理的是中央情報局、洛斯阿莫斯實驗室、西屋公司等幾個機構對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的分析報告。這枚原子彈爆炸之後,美國先是測出了它的當量,更詳細的資料要等在巴基斯坦的美軍基地取樣,再對取樣進行分析才能拿到。
幾個情報和研究機構的分析結果大同小異:
中國爆炸的這枚原子彈,與蘇聯1951年在新地島空投的一枚鈽彈極其相似!
不但當量基本一樣有些差異估計也是測量誤差),爆炸後的放射性産物“配方”基本一致,非放射性産物的其他塵埃包含了微量的原子彈彈體所用的材料)成分也高度一致。
這說明什麼,說明中國的原子彈工程,蘇聯給予了全程的支援。
——不過這好像在情報界不是什麼秘密。蘇聯公開說援助中國進行“和平”的核物理研究,私底下,中情局和i6在過去三年都拿到了為數不少的間接情報,足以證實蘇聯曾向中國轉讓過核武器技術:
蘇聯的核武器專家頻繁訪問中國;1957年開始交付中國的是一座可産鈽的重水堆而非蘇聯科學院對外宣稱的科學試驗堆;蘇聯製造氣體擴散機的重型機器廠在1957和1958年忙忙碌碌,但製造出來的這一套裝置不知去向;蘇聯援助中國一座重化工廠的資訊也被i6拿到了。
在過去的幾年,美國的核武器存量一直冠絕世界,差距最大的時候,美國有兩萬多枚核彈,蘇聯不到兩千枚,美國一國的核武器數量就佔全球的85以上。
美國認為,這是蘇聯的核工廠設施較為落後、生産效率低、成品質量差的原因,此外也有蘇聯工業基礎並不強大的原因,這讓他們的核彈頭數量肯定比不上美國。赫魯曉夫掌握政權之後,推行對西方的緩和,把大量的工業能力用於改善民生,這又讓蘇聯的核彈頭年産量一直提不上去。
所以蘇聯的邏輯是:既然我本國生産核彈頭生産不過來,不如把核武器技術轉讓給中國,讓中國也造一部分?
或者更甚,中國的核武器用於防禦東方,蘇聯的核武器瞄準歐洲和美國?
這簡直太雞賊了吧。
但是,中國已擁有核武器,這是事實沒得改變了。
現在美國該做的補救,是趕緊和蘇聯商定核不擴散條約。
因為——印度現在貼上去了!
天天抱著蘇聯的大腿喊爸爸!
一邊對抱著蘇聯大腿喊爸爸,一邊說,爸爸我也要核武器!
也難怪印度有這樣的想法。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和中國都在搞社會主義問號,緩緩)。印度和中國一樣,也和蘇聯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印度很自信蘇聯會轉讓核武器的另一個原因還包括,印度和中國的關系也很好,兩國沒有什麼巨大矛盾,蘇聯人不用為難——印度和中國一樣是“新興國家”,現在世界新興國家的三駕馬車之一。
新德裡的報紙幾乎就差在頭版公開呼籲“快,去求蘇聯給我們搞點原子彈”了。在莫斯科,印度駐蘇聯大使也找蘇聯外交部,態度認真地詢問了這件事。
印度的這些動向都被西方媒體報道了,這下美國更擔心了。
不過其實美國不用這麼擔心。因為蘇聯外交部回去請示了蘇共主席團,三天後私下找到了印度大使,告訴他“蘇聯援建印度核武器工業,恐怕不太適宜”。
印度大使眼淚汪汪地問為什麼,蘇聯方面回答,蘇聯和中國是簽過了盟約的“同盟關系”,而印度和蘇聯的關系是“利益高度一致的戰略夥伴關系”。你仔細咀嚼這兩個片語後面的意思,蘇聯和中國的關系還是更親密一點是不是。
反正蘇聯就不怎麼打算向印度輸出核技術。當然,既然印度滿地打滾了,赫魯曉夫還是得給兩顆糖的:向印度出售了圖16中程轟炸機,中國用的也是這個;從1962年起,蘇聯幫助印度搞一條米格21生産線,蘇聯工業部門1958~1961年一直在忙著在中國沈陽建一條米格21的生産線,現在沈陽那邊的生産線建立起來了,明年輪到你們印度!
印度大使拿著這兩顆糖走了。
還好印度大使一直沒離開過莫斯科。如果他在這時候從莫斯科到列寧格勒,就會看見另一件事情,一件讓印度人又長草的事情。
3月15日,一艘16000噸外表堅固的大船靠上列寧格勒附近的碼頭,這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水面船舶、1959年首航的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