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六年之後才能實現的願景

在長徵1首發成功過去一個月後,dd4已被正式命名為東方4)洲際導彈成功進行了全狀態高彈道試射。

導彈從東北大興安嶺某處的發射井起飛,向西飛行3600千米擊中了新疆西部的導彈靶場。

東方4的射程是11000公裡,靶場距離只有3600公裡。而這枚東方4的燃料是裝足了的。

所以,它——發射之後大角度一直爬升、爬升,最後爬升到了離地球8600公裡的地方才往下掉。高彈道試射都是這樣的。

和拿來發射衛星相比,雖然也都測試了完全版的兩級火箭發動機,但這枚東方4帶了一枚模擬彈頭。導彈發射之後三個小時,竄上8600公裡高的彈頭終於重新掉了回來,彈頭以近乎垂直的、天雷直劈的態勢再入大氣層,半個新疆外加吉爾吉斯斯坦加盟共和國的部分地區的居民都看到了一條亮線從天而降,紮向地面。

回收彈頭、回收儀器、解讀資料。導彈模擬彈頭記錄的資料證明,這枚彈頭的隔熱層和蒸發層工作良好,如果這不是模擬彈頭而是一枚真核彈的話,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核彈內部溫度完全正常,震動不大於設計上限,因而絕對能按計劃引爆。

至於命中精度,是有點差,這一枚彈偏離靶心7450米。但這是高彈道試射。正常發射時洲際導彈半小時就擊中目標了,這枚試射彈在太空中神遊了3個小時,精度差一點再正常不過。

洲際導彈的高彈道試射是整個導彈研製專案的倒數第二步,當然,如果國家條件不夠,也可以認為這是最後一步,這一關過了,中央讓導彈直接量産、部署,也沒啥問題。

高彈道試射能夠99模擬洲際導彈的發射和命中目標的過程。

差的那1,一個是彈頭進入大氣層的角度不同,正常飛行軌跡,導彈會以一個更斜的角度再入大氣層,這就意味著彈頭外表與大氣摩擦的總時間會更長。不過隔熱和蒸發散熱材料的工作能力是很好計算的,基本上沒問題。另一個是彈道不同,導彈裝訂的引數不同。

在機電和電晶體時代,導彈裝訂引數不同就意味著彈上的小機電零件和電晶體電路都不太一樣,但這個問題在東方4上面不存在。

東方4採用了積體電路彈載計算機,包括一塊資料處理晶片、一塊模擬數字處理晶片,一塊協處理晶片,一塊資料輸出轉換晶片,一塊舵面控制晶片,以及2塊儲存容量256位元組的儲存ro)晶片。

晶片夠複雜的,可這些連帶電路板,起來也就一個蛋糕盒那麼大,就構成了一個彈載計算機系統,這個系統的ro晶片裡還內建了導彈的制導程式。

1958年上電發明瞭晶片,時間已經過去了3年,是該有成熟産品推出了。雖然這時候晶片還比較貴,但用在洲際導彈上,這就不算什麼。

同一個月,美國試射了自己的第一枚民兵1洲際導彈,固體推進劑固定發射井發射、單彈頭。去年9月,蘇聯試射了第一枚全狀態的r9洲際導彈,液體推進劑固定發射井發射、單彈頭。

美國告別了初代不成熟的阿特拉斯宇宙神)和大力神,終於推出了成熟的洲際導彈。

蘇聯也擺脫了r7系列這玩意還是做運載火箭比較合適),拿到了r9這種成熟可靠的型號。

中國……中國的第一型洲際導彈就是成熟可靠、可建立戰略威懾能力的型號。

而且,由錢學森拍板的dd4東方4)洲際導彈立項,是在中央收到第二個公文包之前。

……

“洲際導彈的全射程試射,最大的困難不在航天和導彈部門,而在海軍,在船舶部門。”

1961年.5會議,討論國家的戰略核力量後續的建設工作。

洲際導彈的全程彈道測試是接下來必須要做的重要工作。正如剛才所說,中央決定在高彈道試射成功之後就量産東方4,第一批生産3枚,但最終東方4必須要經過全程彈道測試,可以晚幾年進行,但不能不搞。

聶榮臻:“東方4射程一萬一千公裡,國境內沒那麼大地兒,必須向海上發射。而我們現在與英美等國在軍事上仍然存在對峙,向海上發射時,彈頭打撈海域必須有我們的海軍力量存在,而且這支艦隊規模還不能太小,要預防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現在海軍只有一艘‘廣東’號巡洋艦,不夠。”

肖勁光:“是的,我們反複考慮過,海軍還做過推演,要達到遮斷海域安全打撈彈頭的程度,需要1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而我們從蘇聯引進的07型驅逐艦續航力和適航性都不足,不能做遠洋航行,只有正在建造的051型驅逐艦可以航行到南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