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所有的成就歸結於“二五”(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僅蘇聯人有同感,中國自己也有點驚訝。
這時候中央想起了幾年前蘇聯國家計委主席庫茲明來中國考察時所說的話:
“那麼二五計劃結束的時候,這種成就至少是現在的三倍。蘇聯執行五年計劃的時候,幾乎所有的重大工業成果都是在二五期間誕生的。”
庫茲明說的真有道理。一五、二五加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發展週期。蘇聯打贏衛國戰爭的物質基礎是透過兩個五年計劃奠定的,中國現在能夠走向世界的基礎也是兩個五年計劃打下的。
一五剛結束的時候,成就是有,但不多,反而全國到處都是一攤子一攤子的工地。
現在1961年,二五計劃的最後一年。發展到現在,中國都有了什麼?
中國在越來越快地從農業國“升級”為工業國,繼而升級為先進的工業國。
中國的工業總産值超過了農業總産值,這是1960年就達到的成就。1961年工業繼續發展,工業總産值大概會比農業總産值高15以上。
1960年鋼鐵産量1250萬噸,武鋼四座75萬噸高爐全部投産,光這一個廠鋼鐵年産量就達到300萬噸。馬鞍山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將在1961年出第一爐鐵水。上鋼、鞍鋼、本鋼、重慶)鋼等原有的鋼鐵廠在做技術改造和擴建。
由於民用工業品需要大量的鋁合金,電解鋁産量在過去三年翻倍了。
由於電解鋁需要較大的電力,中國有幾座城市的發電能力在過去三年也翻倍了。
民用工業品還需要大量的石化材料,拜連續發現兩個油田所賜,石化工業的産值在過去三年……漲了4.7倍。
如果能解決化纖技術的難題,石化工業在未來還會爆發式增長。
想當世界工廠,你得真的有這麼多工廠。現在的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廠,不過,僅僅是為了達到“能量産出物美價廉的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工業品”這一初級目標,也得有基礎工業在那裡支撐著,而且整體的工業水平不能太低,不能一條産業鏈裡面,這裡是手搓的、那裡也是手搓的。
在武鋼建設初期,就真有不少“手搓”工序。煉鋼必不可少的關鍵機器,沒辦法,必須得進口。可有一些非關鍵的裝置,1952年的時候中國是能省則省。為什麼要用電動機和傳送帶把鋼坯吊過去呢?這一套東西又得幾十萬盧布。我不買這個了,工廠運轉起來後我增加20個工人的編制,用人肉把小車車拖過去。
這在初期是能湊合著用了,但到後來就會發現,這裡增加20個編制,那裡增加10個編制,就算工人每個月的月薪才四十四塊,也能把鋼鐵廠吃窮了。——也就是說,冶煉成本高於其他國家。不但是高於美歐,甚至高於蘇聯。
在武鋼二期工程以及新建的馬鋼、包鋼工程中,就在對這些不要機器要人肉的工序進行大砍。
在所有工業行業都整體擴張的大背景下,砍人精簡編制是來得及的,因為這不會造成失業,在高爐旁邊人肉拉小車的工人,裁撤掉了也不會失業,只會轉到新鋼廠或者鋼廠裡新建的高爐去從事其他工作。
這也是一個比較違反常識的規律:如果一個企業或一個行業想良性發展,那麼改革應該是在行業處於擴張期的時候改。
二五的前四年,單個的工業成就有:
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成功了射程1770公裡的中程導彈、製造了衛星並用長徵1發射上太空,試射了洲際導彈1960年12月在西北內陸進行了dd4導彈的部分狀態技術試射,這也是長徵1運載火箭的技術驗證)。
沈飛製造了第一架殲7,地面滑行測試狀態良好,1961年年中可試飛。西飛製造了第一架轟6,這個國産化率還有點低,基本可認為是蘇聯來件組裝的,2月份剛剛試飛。中國還製造出了第一架直升機雖然是活塞發動機的)、自行設計了一種很好用的初級教練機並且量産。
長春一汽開始批次生産汽車,並且從1961年1月起,解放牌卡車的售價從15000元人民幣下調到13500元,因為長春一汽的生産效率在逐步提高,生産成本在逐步下降。對了,當然還有59式中型坦克。
船舶方面,中國1961年會熟練地仿製r級常規潛艇,剛剛開工了國産導彈驅逐艦,能建造1.7萬噸貨輪。由於蘇聯1.7萬噸貨輪的設計較為老舊,運輸成本偏高,船舶工業局已經完成了一型3萬噸的新貨輪的設計方案,即將在江南廠開工。
計算機與半導體方面……這方面中國的加速度是越來越快了。由科技小組帶動起來的,四大電子集團都鄭重地把積體電路作為未來半導體技術和半導體産品的發展重點方向。由此誕生的琳琅滿目的産品大多與此原則有關。
其中最重頭的當然是——北電集團的超級計算機。
預計到1962年1月,這臺超級計算機誕生的時候,將穩坐世界最快計算機的寶座,並且與第二名的差距會達到1個數量級。
超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會進入億次這一檔,確切地說,可能會達到2.3億次。
超級計算機由閔乃大擔綱總設計師。但閔乃大表示,要是沒有李強三番五次地讓他大開腦洞,反複要求提高技術指標,就連閔乃大本人,在1960年專案啟動的時候,都不敢設計運算速度達到億次的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