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中美大使級會談居然成了(第2/2頁)
章節報錯
於是福建的兩個空軍師長被叫到北京訓了一頓,然後空軍又被軍委和總參批了一頓。而黃震也只是笑國軍的戰績太離譜,他不能說出真實的戰績是多少來闢謠。
“好吧,不管怎樣,臺灣海峽總體還是和平的,”蓋曼換了個話題,“我們注意到在1959年全年,臺灣海峽,包括中華民國所控制的金門媽祖,都未發生實質性的戰鬥。作為西太平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兩方,我建議我們雙方都在1960年做出更有和平誠意的措施:中方宣佈不以武力進攻臺灣。你們可以採取其他的和平手段開啟兩岸的政治對話。而美方則在此基礎上,逐步撤出在臺灣的軍事力量。”
黃震:“我們的立場也一向是很清晰的:海峽兩岸的統一是必然的趨勢,和平統一是我們正在倡議的首要方式,武力是和平統一的保證和最後手段。中國不會放棄最後一種手段。不過,今天蓋曼先生首次提出了美方願意從臺灣範圍內撤走全部美軍的想法,這一點值得贊賞。”
蓋曼:“讓步和妥協是相互的。如果中國方面的立場能更靈活一些,我方還會做進一步的讓步。”
……
第27次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毫無關注度的環境下開始了、結束了。蓋曼回到西德,向華盛頓發回一封密電,詳細記述了這次意義非凡的會面。毫無意外地,這封密電發回華盛頓,就不是秘密了。大約一週之後,整個華盛頓都開始流傳“中美的立場已接近到差不多可以談攏的程度”。
這次會談到最後,重新修訂了雙方的態度:
美國願意向前走兩步:第一步,從臺灣島上撤出所有美軍;第二步將對臺灣關系定義為美國與一個特殊的非國家實體的關系。
中國方面的變化也分為兩步:
第一步是關於統一的方略。中國仍然堅持武力解放是臺灣問題最後的手段,但中國將會明確採用武力手段的先決條件:a)臺灣宣佈獨立;b)臺灣遭到外國侵略比如現在的美國在臺灣駐軍的情況複現);c)臺灣發生內亂或無法遏止的武裝沖突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除非這三種先決條件出現,其他事件都不會觸發大陸武力統一臺灣的戰爭模式。
第二步是兩岸重新恢複交流的時間表,中國重新做了調整。從1960年到1975年,中國將只會呼籲兩岸做到“三通”,也就是大陸與臺灣恢複通郵、通商、通航。在1975年以後,才會啟動政治談判。
中國的兩步和美國的兩步是對等的,中國做出第一步的宣示,美國也做自己的第一步;中國做第二步的時候,美國也開始做第二步。
美國的上流精英們在得到了這個傳言之後紛紛開始議論。各個沙龍圈子議論的結果是:艾森豪威爾很可能會接受這樣的立場。
關於臺海問題,涉及美國的核心利益其實只有一個:臺灣島上的那個“自由世界”的民國政權是否依然存在。只要這個政權在美國的庇護下繼續存在,沒有被攻佔也沒有被赤化,美國的核心利益就保住了。艾森豪威爾是非常明白這一點的。
中國不放棄武力統一作為“最後手段”,但中國把動用武力的先決條件說明白了,美國也同樣可以保證臺灣沒事:不就是abc三條紅線麼,監督臺灣不要過這三條線就行了,這是可以做到的。
至於第二步,美國如果走出第二步,在華盛頓的民國大使館可能就要拜拜了。但美國仍然可以走特殊關系的渠道繼續和臺灣保持聯系,向臺灣提供經濟援助、政治支撐,甚至軍事援助,都可以繼續。中美共同防禦盟約也可以延續,只是中變成了臺,並且從盟約裡刪除在臺灣駐軍的選項。
軍事援助軍貿可能會引起中國的強烈反應,這可能要在後續的中美大使級會談中再把這件事情談清楚。因為蓋曼和黃震在會晤中沒時間說這麼細。
……
“1975年,1975年。中國人為什麼把1975年當做一個時間節點?”
白宮,艾森豪威爾問他的國務卿克裡斯蒂安赫脫。
赫脫對這個時間節點也是一頭霧水:“中國人答應他們在1975年之前只和對岸談三通,不談政治統一方略,這大概是……15年之期?他們認為大概需要用15年才能完成這一項最基礎的兩岸緩和的措施。”
艾森豪威爾:“那為什麼不是10年或者20年呢。1975年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赫託:“這恐怕不是什麼我們該考慮的事,十五年之後,我不是國務卿了,您也不是總統了。……總統,法國進行核試驗之後,東歐和蘇聯很不穩定,恐怕需要採取一些措施。”
艾森豪威爾:“這是預料之中的。我們早就知道了法國的核計劃。蘇聯也在對中國進行核武裝,只是中國人稍微慢一些。看來,我是該去一趟歐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