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既要溫飽,也要給小康打基礎
章節報錯
第十章,既要溫飽,也要給小康打基礎
世界第一部手機是摩托羅拉的dynatac,1973年4月,馬丁庫珀扛著這塊“板磚”在曼哈頓街頭進行了第一次通話。1979年日本東京建立了第一個行動通訊網。但是,世界第一部行動電話是蘇聯發明的。
這是列昂尼德.庫普裡揚諾維奇發明的Лk1,它的設計比較“保守”,不是手持機,而是車載電話,但第一,它確實能移動;第二,它採用了cda技術,和這個時期的對講機、步話機等無線呼叫裝置有本質的不同。在Лk1之後,蘇聯1959年還展出了沃羅涅日通訊科學研究所負責研製的“阿爾泰”移動系統,只不過這兩種行動通訊系統都沒有大規模量産。
在第二個公文包位面,李強看到了行動通訊發展的另一版歷史:1969年,天津電子集團的工程師季安中手持世界第一臺手機在狗不理吃包子,為了表示他的這臺手機能夠單手握持,季安中故意擺出左手扛手機貼在耳朵上、右手拿筷子夾著包子的pose。
圖片注是:“世界第一臺可手持的行動電話:天津電子集團季安中研製的‘狗不理1’,比摩托羅拉dynatac誕生時間早4年。”
季安中是誰?李強暗中查了查,這位小老弟河北大學畢業,1959年7月進入天津電子集團,現在剛過實習期。
中國在行動通訊技術、行動通訊産品方面起步很早,在國際市場中國佔位也很早,且一直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中國趕上了80~90年代的世界行動通訊大發展熱潮,只是在初期的80年代出現了“90以上的行動電話出口,國內消費不到10”的尷尬局面,但到90年代國內手機也開始普及了。
所以,李強不擔心中國沒趕上趟,但自己作為科技小組成員,還是有必要提示一下天津電子集團的發展方向。而天津電子集團的回應顯示,他們是有這個技術敏感性的。
那就基本放心了。
……
1959年底,中央開始總結1959年的經濟工作,尤其是農業工作。
農業首先得看耕地面積。建國之後的頭幾年,耕地面積是有一定增長的。我國耕地面積1949年為14.6億畝,1952年16.1億畝,1957年為16.7億畝。1952年的增長是把以前戰亂拋荒或毀壞的耕地恢複了耕種狀態,1957年再比五年前增長6000萬畝,是墾荒的結果。
到1959年,全國耕地面積略有縮水,統計數字是16.5億畝。不是說這兩年沒有墾荒,實際上也開墾了三四千萬畝土地,但是城市擴充套件要佔用耕地,修建公路鐵路要佔用更低,還有一些耕地改種經濟作物。
在1959年底,中央與各省領導幹部在農業方面的互動討論,西南省份對本省的人均糧食佔有量往往十分敏感,為了提高自家的糧食消費量,想出了很多腦洞。
首先還是呼籲在人多地少的山區,農業稅應該採取更靈活的方式,粗糧應該也可作為農業稅上交。
這說的主要是紅薯,有的山區土地只能種紅薯,紅薯幹應該可以當作公糧交上去,可以接受1.5:1的比例,也就是1斤半紅薯幹頂1斤稻穀,只要曬幹就行。
然後是呼籲在部分耕地匱乏但是卻有其他生計的地區,可以以錢或者實物頂農業稅。
肥料方面,很多地方的領導都在詢問國傢什麼時候能普及性地搞大化肥工業。
一五期間引進的蘇聯合成氨生産線,生産出來的氨基本都是用作工業原料,其中主要是炸藥。二五期間其實國家在建設大化肥工業了,只是還沒這麼快出成果,第一個蘇聯引進裝置構建的大型化肥廠預計在1960年投産。
中央說了大化肥的時間表之後,還是有不少省份的領導幹部不滿意。這些化肥廠一個在東北,一個在鄭州,一個在徐州。按照現在的商品流通範圍,這些化肥廠最多輻射一個省。可四川怎麼辦,貴州雲南廣西湖南……
1959年底的農業工作會議是開啟小合成氨小碳銨廠普建的序章。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前置條件,那就是國內的機器製造業終於可以自制小型的合成氨生産裝置了。只要一個地方有煤,就能建起一個年産幾千噸到一萬幾千噸的小化肥廠。
除了技術的前置條件,還有另一個前置條件:在八大上制定的第一步,也就是1966年解決全國溫飽問題的硬性指標。
這一硬性指標讓大部分省份的領導都把解決溫飽問題當做了工作的重點。另外那少部分是根本不擔心溫飽的,比如已經宣稱提前達到了溫飽社會的那幾個富裕省。
“中華人民聯邦共和國”,地方主要說的是省)領導看到中央的指令先三思、再權衡、再有選擇地施行,現在是不存在的,這種現象萌芽於第一個公文包位面的1961年。現在各省領導與中央保持著高度的一致,無論是出於黨性還是出於國家賦予自己的職權還是歷史使命感,地方領導都選擇了堅決服從大局,堅決貫徹中央的指示。
不僅是堅決貫徹中央的指示。在一些省份,省領導的工作不是100貫徹,而是做到了120的貫徹。
但這些地方120貫徹中央指示的勁兒,主席、總理看到之後就有點不是滋味了。總理是直搖頭,主席是嘆氣。
怎麼說呢,幸好中央的指示是“1966年必須解決全國溫飽問題”。
“在近期的工作中,一些地方幹部領導存在著‘用力過猛’的問題。”
“中央在八大上透過的決議,對於全國現代化制定的方略是‘三步走’,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是三步走的第一步,這三步彼此之間是有關聯的而不是割裂的,它們是連續的而不是分離的。”
“某省某地區,是著名的貧困山區。當年我們長徵過那裡的時候,紅軍拿著大洋都買不到多少糧食。人多地少,現在全區12個縣,人均耕地最多的2.1畝,最少的0.9畝,這些耕地中,山地薄田佔75,平地只佔25。這樣的地區,要讓全區人民吃飽肚子、有衣服穿,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了達到八大的第一步目標,區領導制定了‘解決溫飽攻堅戰’,詳細規劃了各個縣如何在1966年糧食産量達到溫飽標準的辦法,規劃瞭如何讓全區在1966年有基本的生活物資供給的辦法。”
“這種工作態度和工作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這個區的領導幹部在工作當中簡單粗暴和缺乏全域性思維。國家從經濟和輕工業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對全國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提出了一些要求,該區的山地雖然貧瘠,但土質多為弱堿性的紅土,種糧食莊稼不好,種煙葉很好。農業部在該區制定了經濟作物種植計劃,第一期在全地區挑選出了2.2萬畝的紅土耕地,打算改為種植煙葉。”
“然而,1959年農業部的調查顯示,到現在為止,這2.2萬畝的耕地絕大部分還在種紅薯玉米,並沒有改種植經濟作物。讓他們不要改經濟作物的指示是來自區領導的。”
“區領導的想法我們是能夠理解的。這個地方太窮,農業基礎太落後,他們擔心本來就不多的耕地拿去改種經濟作物,解決溫飽問題的壓力增大了,他們擔心1966年全區達不到溫飽標準。雖然按照規劃,全區興修水利,增加水澆地面積,改良土壤,是可以讓全區在1966年達到溫飽標準的,可他們還是不放心。把這2.2萬畝耕地繼續留來種糧食,就算是貧瘠的薄田,每年也能打一兩百萬斤糧食,解決溫飽問題就更有譜了,完成工作的可能性從100提高到120了。”
“但是,這樣做解決溫飽問題更容易了,該地區的人民收入提高的上限,地區發展的上限卻被封死了。種煙葉是白種的嗎?不是。實際上,種煙葉比種紅薯收入高得多。”
“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讓全區人民吃飽肚子,只是現代化歷程上的第一步。在第二步,這個區要和全國一樣,讓全區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小康就不只是吃飽肚子了,而是要吃得更好一些,收入也不是隻夠有衣服穿了,而是有較多的日用開銷資金。如果全區還是隻種糧食,光知道見縫插針地種糧食,不搞成全國煙草種植基地,不搞其他的産業,你憑什麼在二十年後達到小康呢?”
“或許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區領導認為,自己年紀也大了,差不多1966年自己也退休了,退休之前,我完成了中央指示的讓全區人民脫貧溫飽的任務,退休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我不管。”
“可是這件事你不能不管。你的工作是服務人民,人民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幾千年,以後還要這裡生活幾千年。我們的黨為人民服務也是沒有任期的,人民需要我們服務多久就服務多久。如果一切都以自己的任期為中心,任期之內盡善盡美,出了任期不關我事,那你就既不算為人民服務,也不算黨的好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