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變化從航天工程開始(第2/2頁)
章節報錯
王希季:“錢總,之前我們的原則是能不求蘇聯幫忙就不求蘇聯幫忙,獨立自主完成設計工作。”
錢學森:“與蘇聯的交流不一定就是說請求蘇聯幫忙,而是說相互交流、相互促進。但是,大家也都知道,之前我們說盡量不要蘇聯來幫忙,除了獨立自主、自尊心這些原因,另一個原因在蘇聯方面,蘇聯由於緩和國際形勢的需要,對彈道導彈技術和核技術的擴散管得非常嚴,問他們要東西可能要不到。但是現在,中央認為,我們的航天和導彈事業有必要‘走出去’,這樣可以更快、更好地前進。”
屠守鍔:“嗯……那蘇聯那邊的態度,我們如何去改變呢?”
錢學森:“第一,蘇聯現在的和平觀點,意味蘇聯限制的是軍事航天也就是彈道導彈技術,而在和平利用太空的宇航技術方面,無論蘇聯還是美國,都不會卡脖子,甚至蘇聯和美國還在航天領域有一些合作和配合;第二,蘇聯的原則是不擴散彈道導彈技術,那麼如果一個國家擁有了彈道導彈甚至洲際導彈的能力,那麼,蘇聯再與這個國家進行火箭技術和航天技術合作時,就沒有什麼負擔和擔憂,因為這個國家自己已經能研製洲際導彈了,這不是我教他們的。”
屠守鍔:“錢總,你是說,如果我們成功發射了dd4洲際導彈,之後蘇聯就會願意與我們合作了?”
錢學森:“對了一部分。我是說,如果我們成功發射了第一枚人造衛星,接下來蘇聯就會願意與我們合作。”
屠守鍔、王希季、梁思禮:“……”
錢學森示意在座的十幾人先安靜:“是的,從現在起,略微調整一下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研發計劃,我們的工作順序改成首先發射一枚人造衛星,然後再進行彈道導彈的載彈飛行試驗和全程彈道飛行試驗。”
這個“微調”要做的工作還是不少的。
現在dd4的構型已經確定:彈體直徑2米,導彈起飛質量185噸,兩級液體燃料發動機。衍生發展的運載火箭彈體直徑7米左右,重205噸,三級液體燃料發動機。
導彈火箭的第一級是4臺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發動機,單臺推力75噸,總推力300噸。第二級1臺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發動機,型號與第一級的相同,推力75噸。
火箭專用的第三級,錢學森打算使用氫氧發動機。
現在75噸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發動機透過了地面測試,也就是達到了初步定型狀態,只待1960年上半年做一次飛行試驗,這一塊分系統就完成了。
但是氫氧火箭發動機沒這麼快,現在地面測試都沒開始,確切地說,發動機樣機還沒開造,預計的地面測試是1960年下半年才開做。畢竟原來的計劃就是先做彈道導彈,再做運載火箭發射衛星嘛。
現在錢學森說,要把兩者的順序調換一下,先發射衛星,再發射彈道導彈?可發動機的研製先後順序沒法調啊,運載火箭比洲際導彈多1級、多1個型號的發動機,這是客觀事實。
“dd4的基礎很強大,我把它用來改長徵1發射衛星是追求的一步到位,這樣1962年一上來我們就有發射大衛星和小型載人宇宙飛船的能力。如果我們想求快,那麼,其實有別的辦法。”
錢學森對開會的骨幹們說出了自己的計劃:
“我打算盡早丟一個東西上太空,越早越好。我想用dd4直接丟個東西上去。”
屠守鍔、王希季、梁思禮:“!!!”
王希季:“錢總,你是說,只用dd4的第一級和第二級,沒有第三級火箭發動機,但我們盡量少裝載荷,裝的不是00公斤,甚至更少。這樣,就算沒有第三級,但導彈在第一段和第二段時候,因為整體重量輕,它會加速得更快,這樣,第二級發動機燃盡的時候,載荷就可以達到第一宇宙速度?”
錢學森:“還是你腦子反應得最快。是的,蘇聯第一枚人造衛星就是這樣發射上天的,他們也沒有第三級。科羅廖夫把他的8k7系列彈道導彈運載火箭系統玩出了花,那麼,我們也能。而且,dd4直接發射人造衛星,意味著我們先不必研製載荷的再入大氣層系統,尤其是耐高溫殼體,這樣反而會比全狀態的dd4彈道導彈還要少一些工作量。”
屠守鍔:“那得重新計算了,在輕載情況下dd4的最終末速度能達到多少,或者我們用反向推算的方法,如果要讓dd4的最終末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最多可以上多少公斤的載荷。”
錢學森:“計算估計比較繁瑣,咱們的神威計算機要忙起來了。這個計算要馬上開始,因為李強主任還等著我們計算出可以送多重的衛星上太空,然後他好拿給航天器研究院,確定衛星的功能呢和型號呢。”
……
航天器研製的單位是1959年6月成立的,現在還只是個架子。
錢學森在和他的骨幹人員開火修改發展方向時,李強在房山的近代物理研究所02工程總部。
李強:“我們第一枚原子彈,按照計劃是由蘇聯向我們提供圖紙,現在圖紙是還沒到位嗎?”
鄧稼先:“蘇聯對直接提供原子彈圖紙一直有些猶豫,核工廠和裝置給得爽快,但這個圖紙,確實有些敏感。而且按照蘇聯的規劃,第二座反應堆、重水廠、氣體擴散廠都完工之後,下一步才是給我們圖紙借鑒參考,時間是明年年中。”
李強:“原子彈圖紙……是,你們確實需要。不過,中央現在的意見是,你們從現在起,就可以成立一個輕核反應小組。”
鄧稼先:“輕核反應小組?你是說,我們現在開始就為研製氫彈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