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下發射井發射方式生存能力較高,但它的生存能力取決於兩個因素:地下發射井建設時、建成後的保密工作,地下發射井本身的抗沖擊波能力。

3、發射前臨時加註燃料,地面發射方式的準備時間以天為單位,地下發射井方式導彈短一些,因為燃料管路已經預埋好了,但也要6~8小時才能做好發射準備。研究中心認為,雖然不知道可不可行,但從頂層需求的角度,彈道導彈比較適合使用固體推進劑。

錢學森就是依據研究中心提交的這份報告,修訂了彈道導彈運載火箭的發展路線。

dd2導彈就當練手之作,還是會繼續研製直至定型,但接著開始設計一型固體推進劑的中導,這才是具備較好的實戰生存能力的東西。而且這型固推中導也將是以後中國所有固體推進劑彈道導彈的技術起點。

原本錢學森計劃遠導、初代運載火箭共用一個基礎設計,但是,在看了r78k71ps的樣子之後,錢學森又對原先的方案産生了懷疑。

錢學森的評價是:8k71ps是一款很優秀的運載火箭,尤其是四助推器1級)設計太棒了,錢學森都有點想抄了。但作為洲際導彈,按照導彈勤務性研究中心給出的結論,r7簡直太糟糕了。

……

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新聞在社會主義陣營是提振士氣的大好訊息,但在美國,這叫做“斯普尼克危機”。

宇宙1號衛星音譯也叫做斯普尼克1號)

之前美國一直認為自己的科技遙遙領先社會主義陣營,然而第一顆人造衛星撕開了美國人的自信心。現在美國人再也不敢輕視蘇聯了。甚至蘇聯在今年初發布的“1955~1956年,蘇聯每年培訓的科學家人數已是美國的兩倍”的新聞,也被美國朝野上下拿出來作為論據,證明現在美國的科技出現了大問題。

在宇宙1號成功發射後第5天,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接受記者採訪並發表講話。當被記者詢問宇宙1號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時,艾森豪威爾說這是蘇聯的一項和平太空探索計劃,“衛星本身一點也沒有引起我的擔憂”。然而,在面對國會質詢時,艾森豪威爾的態度就來了個180度轉彎,指蘇聯在太空科技的進步已經超過了美國,並指將可能會對美國構成直接的軍事威脅及領導地位。

美國空軍的技術報告對此的解讀是:1、它們擁有將人造物體送入太空的能力,這顆人造物體如果是軍事載荷,那就意味著蘇聯可攻擊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目標。2、美國和盟國的雷達觀測到了蘇聯火箭拋落的第1級和第2級,證明這是一種很大的火箭,很可能就是一種洲際導彈。

而美國同類的“宇宙神”洲際導彈至今未進行過全射程的原型彈發射,哪怕是不帶慣導系統的自控彈。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美國空軍用一臺ib704計算機,從蘇聯拋落的火箭殘段的一部分航跡,經過3天的計算,反推出了這枚大火箭從發射到第二級脫落的全軌跡,這證明美國盡管火箭技術暫時落後,但在計算機技術方面遙遙領先。

錢學森笑而不語,中國也在蘇聯送來資料資訊的前兩天,解算出了8k71ps的飛行軌跡,而且神威積水潭之光只用了2天)

斯普尼克危機導致美國對航天的投入再次增大。在艾森豪威爾在國會接受質詢後,美國做了一連串的政策調整:

1、再撥款10億美元,無論怎樣也要盡快把美國的衛星送上太空;

2、美國政府認為他們需要一個具備研究和設計能力的高階防衛部門,下令成立“高等研究計劃局”,即後來的國防高等研究計劃局darpa)。

3、為了加速航天工程的專案實施、減少軍種內耗,美國打算將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進行改組,成立一個新的航天和彈道導彈部門。

4、進行培育新一代工程師的計劃,從最基本的數學、生物等科學方向到終端的工程設計人才,都需要培養。

5、軍用航天技術方面,加速“宇宙神”洲際導彈的研製;啟動“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和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製計劃,決不能在核導彈領域被蘇聯拉開距離。

所有這些新聞都是公開發布的,連“北極星”導彈立項都是公開新聞,只是新聞裡找不到這種導彈的效能引數而已。

而中國的航天計劃是不公開的。

在宇宙1號發射成功之後,錢學森向中央提出的建議是“一定要保持定力”,先解決對中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遠端洲際導彈,做到適配中國的核武器研製計劃,第二步才上馬航天、衛星等等工程。

錢學森的建議提交上去之後,不但李強和聶榮臻很快就回複了,而且聶帥直接把錢學森拽到了中南海,主席和總理一齊在場,和錢學森開了個小會。

在會上主席表示,導彈和核武器這兩樣東西,確實很重要,國家一定會把這個東西作為重點工程來抓。但是,人造衛星、航天事業的重要度不比導彈核武器低,早點進入太空,對中國太空研究事業的發展、各項科學都有促進作用。

錢學森此時打算是把洲際導彈作為純粹的軍用導彈來發展,不兼顧航天。航天運載火箭發面,他剛剛規劃出一種比8k71ps好用得多的、單純的運載火箭,它可以將8到10噸載荷送入太空,而且這東西是1級半入軌體制,甚至錢學森還給載荷設計了可返回的載人飛船的原型!

但是這種火箭可能得1965年才能首次試射。主席說有點晚了,中國也有必要臨時“沖刺”一下,把進入太空的時間稍微提前一點行嗎?

由於中央對航天工程的重視程度超出了錢學森的想象未來檔案裡明寫了兩彈一星),且國家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航天工程予以資金上的自持,因此錢學森又臨時對計劃做出了調整:

遠端洲際導彈還是按照“既可以當導彈也可以發射衛星”的模式設計,只是在設計細節方面,更偏重於做一枚洲際導彈,它需要達到導彈勤務性研究中心的報告中,部隊對洲際導彈的勤務性要求。至於發射衛星,就專門設計一個第三級,加到兩級火箭發動機的洲際導彈上,這樣就可以順便發射小型衛星了。

時間節點:遠端洲際彈道導彈在1961年完成首次試射,用它改出來的運載火箭在1962年首次試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