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把目光投向太空

“宇宙”1人造衛星發射入軌之前,錢學森就從蘇聯方面的渠道提前知道了訊息,知道應該就是那幾天,具體哪天要看拜科努爾的實時天氣。

此時中國和蘇聯在工業領域包括航天火箭領域內有很充分的資訊交流,這一方面是1950年中蘇同盟的條約所定下來的基調,還有過去幾年老錢孜孜不倦地向中央、各工業部門建議,科技工作要有國際視野,加強交流合作,現在西方國家交流不暢,那我們就得更加重視與蘇聯和東歐國家的交流。

就算兩國的技術轉讓和援助條款裡面暫時沒有這些內容,可科學家之間、科研院所之間的學術交流,說不定兩種思想一碰撞,很多以前卡殼的問題就想通了,或者受到對方的啟發,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領域開啟了一扇新大門。

如果學術交流得特別到位,還會帶來更多的驚喜,比如北電集團現在的“全德班”高頻模電和高頻數電實驗室就是。

航天領域的學術交流次數不多,蘇聯航天工業的專家來北京開過一次會,中國專家去過兩次,其中一次是錢學森親自去的,其他就沒了。

但學術交流依然有成果,比如現在航天五院就獲得了r78k71ps運載火箭的概略圖紙和技術引數。

r7是射程8000~8800公裡的洲際導彈,彈頭是一枚300~500萬噸氫彈,這氫彈分量不小,帶再入體總重5.5噸。

8k71ps又叫“宇宙號火箭”,剛把宇宙1衛星打上天。

這倆都是大家夥,8k71ps發射質量267噸,和美國的那一票中導比起來就是個巨無霸。

“錢總,我怎麼感覺……這個r7導彈真要用起來不太好用呢?”

屠守鍔也在研究這型火箭的圖紙。

“錢總,德國的v2,我們的導1,發射前都要花很長時間豎起來,加註燃料,上次聶帥來的時候就說了,這樣反應太慢,和美國人打,估計導彈打不出去就被人端了。”

錢學森:“我知道,所以我不是讓他們組了一個‘導彈勤務性研究中心’麼,已經給我提交十幾份意見和報告了。”

導彈勤務性研究中心是應彈道導彈部隊和聶帥提出的意見而設立的。錢學森歸國後不久就給自己定了“奮鬥目標”:要把一整套航空航天的産學研體系在中國複刻出來,而不是僅僅給中國加了他一個“人手”。

因此在研發dd1和dd2的時候,盡管有的設計工作老錢自己就能幹,而且還是他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但他還是挑選基礎紮實思路開闊的年輕研究人員,成立一個機構讓他們自己搞去。

比如dd1導彈的紅煙硝酸偏二甲肼發動機,dd2導彈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發動機,在整個研製過程中,錢學森都盡量只是“瞭解專案進度”,最多隻幫設計小組補補理論知識的課,避免自己直接親力親為幹設計工作。現在也確實收到了成果,dd1的發動機可能略顯稚嫩一些,dd2的發動機設計得就很成熟,地面試車一次透過。

——但是,盡管dd2的發動機、彈體設計都很順,在1957年9~10月,dd2專案仍然遇到了一個大檻。

其實也不算是檻。赫魯曉夫答應援助中國的核工業體系後,蘇聯送來了一型原子彈的圖紙。

這圖紙是一枚2.2萬噸的鈽彈的核心,如果想做成航彈就套上一層流線型外殼,如果想做導彈戰鬥部就自己加個耐高溫再入體,總之都可以。

這枚鈽彈核心重1.26噸,做成航彈估計重1.7~1.8噸。做成導彈彈頭,加上再入體的總質量可能得有2.2噸。

dd2在設計的時候中國還沒得到這型鈽彈的資料,所以戰鬥部質量多少是航天院隨意指定的,老錢定了個1.5噸的指標。

……

所以,怎麼辦?

其實解決起來也不難,最省事的方案是少灌注一些燃料,導彈就可以照常飛上去,只是射程變短了。

實驗室的那臺神威積水潭之光吱吱嗚嗚地執行了一頓飯的功夫,算出了結果:當使用1.5噸彈頭時,dd2導彈的射程是2400公裡;使用2.2噸彈頭時,dd2的射程縮減到1700公裡。

“從山東半島的最尖端打到東京,剛好是1700公裡,”聶榮臻在地圖上量了一下。

錢學森:“可我們原想是把導彈部署在太行山深處,打到東京。”

聶榮臻:“現在這樣,也勉強能接受吧。現在的關鍵節點是dd2導彈的首次原型彈試射,這個節點延誤了不太好。”

錢學森:“也可以,dd2導彈這個專案執行到底,對系統總體設計人員和各個分系統的設計團隊都有好處。但是,新型號的論證工作也得開始了。”

錢學森說的新型號不是遠導或者洲際,而是中導。中導也要新設計一個型號替換dd2。

“導彈勤務性研究中心”的人員本就有不少軍官和參謀,他們工作時又得到了總參謀部的多次推演論證支援,中心提交的報告裡面,提到了以下結論:

1、彈道導彈地面固定發射塔發射方式在戰爭中無異於自殺。中導的全高就超過20米了,洲際導彈比如r7全高超過30米,偵察機在天上飛,飛行員僅憑肉眼就可以在幾十公裡外發現高聳的發射塔和導彈。就算藏在太行山深處也沒有用,空軍拿偵察機試過了,不管藏在什麼山凹子裡,不管刷什麼偽裝色,飛行員一眼丁真,不,一眼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