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六月政變(第2/2頁)
章節報錯
包括中國在內。中國駐蘇聯大使劉曉在與巴託裡切夫見面時沒有說任何關於這件事情的評價的話,只是表示一切都要等黨中央做出決定。中央什麼時候發電報過來了,中國的表態就來了。
可是,在大家都在觀望的時候,中國的態度太重要了。赫魯曉夫著急得不行,於是7月5日,部長會議副主席米高揚來北京秘密訪問了。
“當時在11名中央主席團委員中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伏羅希諾夫、布林加寧、別爾烏辛和薩布洛夫等7人反對赫魯曉夫,支援他的有3名主席團委員,我、蘇斯洛夫和基裡欽科。但是主席同志,他們7個人是經過串聯和預謀的。在別爾烏辛的別墅,這7人自4月份以來就經常聚會。”
米高揚解釋為什麼在上個月的會議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主席:“如果馬林科夫他們搞串聯,把一個小團體自己的路線方針強加於黨的身上,這是不對的。”
米高揚:“正是這樣,不能讓小團體綁架整個黨。”
主席:“但是,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等都是老同志,對這樣的一些老同志所犯的錯誤能否採取別的辦法處理?我們黨內以前也有個王明,他犯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曾經給黨的事業帶來極大損失,但是他在七大仍然被選舉為中央委員。八大許多同志認為應該不要他了,但我和少奇耐心地向同志們做了解釋,最後王明也還是八大的中央委員。”
米高揚:“可能,大概,王明他不可能在中央委員裡糾集起一半的主席團成員反黨。”
總理:“卡岡諾維奇也在這個名單裡面了,我和卡岡諾維奇打過幾次交道,他其實還是個不錯的人嘛。”
米高揚:“反黨是一種政治行動,這與一個人的私德和人品無關。主席同志,總理同志,正因為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都是有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的老同志,他們起來反對我們的黨,才格外的危險,它隨時可能葬送黨,葬送整個的社會主義事業。”
主席:“蘇共和中共都是在幾十年的革命鬥爭中發展壯大的。從1903年的布林什維克開始算,你們已經有五十多年歷史了,我們也有三十六年。我們兩個黨都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有反複實踐過的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利益的綱領,有十分堅強的黨組織,幾百萬黨員經受過生死存亡的考驗。像這樣的無産階級政黨,一個小團體起來說要反黨,其實不可能成功。不但三個老同志反黨不成,黨的締造者親自反黨,反上十年,也不可能反成。”
米高揚:“但現在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樣的局面,排除反對意見是必須的。我們黨的內部已經樹立了走出斯大林時代的決心,馬林科夫他們的政治主張,蘇聯人民和蘇聯普通黨員是不可能支援的,在中央委員全體會議上馬林科夫等人的意見遭到絕大多數中央委員的反對就是明證。說馬林科夫反黨,或者他只是持有想重回斯大林時代的政治主張,這不是事情的本質。本質在於,我們必須摒棄他的這種主張。”
主席嘆了口氣,暫時沒有回米高揚的話。
總理:“這件事最終肯定要揭開新的一頁,我們要向前看。但是,對馬林科夫及那幾位同志的定性過重了。”
米高揚:“我知道。我啟程來中國之前看過你們今年對一些人的處理情況,但你們和我們不同。”
總理:“說句實話,如果造出一個什麼團體來,把這些單個的人都放進筐裡去,這就是以前斯大林經常做的事情。但實際上不是,我們不會為了省事而憑空規劃出一個什麼集團來。”
米高揚:“我們不會走斯大林時代的那種路線的,那是一個極度擴大化的傷害到了幾百萬人的路線。”
米高揚與主席、總理從上午談到下午,米高揚把該說的話都說了:中國同志說我們反黨集團的定性過重,——重就重吧,但是,事情都已經做出來了,要把《決定》再推翻,或者修改,都已經來不及了。對於蘇聯的社會主義事業,這時候重要的是不能搖擺,選定了一個方向就得堅定走下去,請中國同志理解,並且提供支援。
主席表示,已經瞭解了蘇聯的情況和你們的態度,但這件事要等研究以後才能答複。
就在7月5日晚上,除在外地的陳澐之外的其他政治局常委召開磋商會議,淩晨三點,中央辦公廳的同志代政治局傳達訊息給米高揚:
“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經決定支援蘇共中央的《決定》。”
……
中國的支援體現在第二天的《人民日報》。當然,並不是社論或者評論員文章,而是全文轉發了《蘇共中央全會關於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和莫洛托夫反黨集團的決議》。
在社會主義陣營鬧得沸沸揚揚的“六月政變”,終於在7月6日出現了突破口,赫魯曉夫大大地鬆了口氣。
六月政變之後,蘇聯內部沒有混亂,蘇共還是一個整體,那就沒太大的事情。現在,中國明確表態支援赫魯曉夫,那在國際影響方面也沒問題了。
六月到七月初,李強和聶榮臻都沒在北京,聶帥去了西北,李強則還在上海考察紡織機械的攻關情況。當7月中旬聶帥回到北京,總理和鄧副總理讓他到中南海一趟。
“我們55、56年就跟蘇聯同志提過要這些,但一直到現在蘇聯同志才給,難道說,真的是因為我們前段時間的……表態?”聶榮臻問。
鄧副總理:“不能說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但是,有很大的關聯。但是我現在還是要最後確認一下,科技小組真的認為不需要從蘇聯引進彈道導彈技術?”
聶榮臻:“這次去西北,是為了擴大彈道導彈試驗場觀測雷達群組的工程,擴大觀測雷達群組,是因為我們的中程導彈今年底就要第一次試射了。總之,彈道導彈這方面,我們已經走上了自研發自提高的道路,不用蘇聯技術援助了,這樣可以為國家省點錢。”
總理:“只是最後確證一下。核武器方面的技術援助和工業援助,現在已經全部落實了,榮臻你可以把這份材料帶回去看看。繼前兩年的科研反應堆之後,蘇聯再援助我們第二座反應堆,四座重化工廠,一座鈾235的氣體擴散廠,一座六氟化鈾生産廠。此外,蘇聯還會向我們提供一型原子彈的設計圖紙。”